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找好突破口,巧答手法题学案

作者:钱玉琴  日期: 2025-02-21  点击:

找好突破口,巧答手法题学案

1.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9分)

定风波

苏轼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2)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

2.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题目“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考生应注意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侧面、虚实、动静、远近、视听等,有修辞手法的需一并说明。本诗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2.【2023年新高考Ⅱ卷】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2)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桥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

    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3.【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 “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4.2020•张家口市实验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婆罗门引·重阳与元帅窦子温暨众友东城赏菊即席赋

李俊民

浮空霁色,江涵秋影雁初飞。相逢共绕东篱。点检樽前见在,人似晓星稀。对满山红树,叶叶堪题。

大家露顶,任短发、被风吹。只恐黄花人貌,不似年时。杯添野水,更何用、频频望白衣。沉醉后,携手方归。

(注)①李俊民:金朝词人,本词是他晚年作品。当时金被元灭,整个中原一场大劫难刚刚结束,时值重阳,他与幸存的至交故旧赏菊饮酒,写下此作。②白衣:《世说新语》载:“陶元亮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江州刺史)送酒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后天晴,江面开阔,大雁南飞,视角俯仰有变,画面虚实兼有,极富层次。

B“相逢共绕东篱”一句既照应标题,又引出“黄花人貌,不似年时”的感慨。

C诗人用比喻修辞手法写饱经战乱、亲人故交零落的人间悲剧,感伤时世动乱。

D这首词由故人乱后相聚的喜悦,到黄花枯朽人亦老去的凄凉,颇多幽愤之音。

(2)赏析词中“任短发、被风吹”“更何用、频频望白衣”两句。6分)

参考答案:

1.A

2.①第一处,诗人与友人故意脱帽露顶,任凭风吹短发,一个“任”字表现了众人的率性豁达。

②第二处,化用江州刺史王弘给陶渊明送酒的典故,但反用其意,何必频望白衣,一杯野水薄酒即可,表达不攀附权贵、淡泊名利的心态。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是个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虚实兼有”错,开头两句“浮空霁色,江涵秋影雁初飞”没有虚写,应是“动静兼有”。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点语句的能力。

从内容、结构、语言或修辞效果、情感等方面加以赏析。

“任短发、被风吹”意思是说在美好宜人的秋景中大家(诗人和朋友们)尽兴玩乐,任凭短发在风中被拂乱,优游自在的样子,其中“任”字,动词,任凭、听凭的意思,极富表现力,洋溢着诗友间恣意洒脱豪放恣意的情感态度。句式整齐对衬托,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更何用、频频望白衣”,结合注释可知使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意思是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酌陶潜的故事。后指内心渴望的东西,朋友即时送到,雪中得炭,遂心所愿。或借以咏菊花、饮酒等。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但这里与典故相反,更是言简义丰别有一番深意和滋味,结合上句“杯添野水”分析,词人说何必期待白衣刺史来送酒呢,只要有山间泉水即可尽兴,与志同道合的挚友一醉方休,表达坚守高洁和操守,誓不结交、依附权要,淳朴安宁、恬然自得的心态。

(三)巩固:作业

1.【2022·新高考卷Ⅱ】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2.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3. 2020•福建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赠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念”。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

B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钓,直透纸背。

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钱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

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结合来理解。本题中,B项,“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理解错误。分析原文“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大意是,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理解过来,是分析颈联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分析可知,“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大意是,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作者笔下的春景美好明媚又生机勃勃,但作者却心生嫌恶,表面上不合情理,但实际上是因为作者不得不和友人分离,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所致。作者采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别愁的深重。

4.(2019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 1 ) D

( 2)① 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 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分析不正确。尾联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 “道义 ”。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