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异览登高景,同抒家国怀
《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阅读
【教学设想】
《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同为登临之作。诗人杜甫、王安石虽登临之地不同,所见之景不同,但皆为雄浑开阔之景。诗人伟大的胸怀与眼界才有了笔下如此壮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在写景以及情感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人伟大的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登临诗的特点,反复诵读,从意象入手,体会意境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深入把握两首诗的情感内涵。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在鉴赏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4、理解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文情怀。
活动情境:
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
学校文学社将开展“异览登高景,同抒家国怀”的诗词研讨会,引领我们感受文学作品中登高远赋的魅力。
走近两位伟大诗人: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王安石: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学习活动一:识登临之诗
登临诗一般创作思路是:
1.登临何时何处?
2.目见何景何物?
3.生发何感何怀?
4.为何生发这样的情感?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金陵怀古》写作背景:该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词作抒发了金陵怀古之情。二十年仕宦生涯,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兴起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
思考:这两首诗在写作背景上有何相似之处?
当时,国家正处于忧患时期。一个动荡不安,一个积贫积弱。
学习活动二:赏登临之景
诗人登临的所见之景又是怎样的?
任务一:我来绘景
请细读两首登临诗,选取诗句中的意象,为这两首诗分别绘登临图景。
《登岳阳楼》: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营造雄浑壮阔、博大深远的意境)
《金陵怀古》:千里江水、簇立翠峰、归帆、残阳、酒旗、彩舟、白鹭等(营造了雄浑开阔、苍凉肃爽的意境)
任务二:我来赏析
请选择写景的句子进行赏析(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角度)
1、赏析《登岳阳楼》的“坼”与“浮”(感受炼字之妙)
2、抓住《金陵怀古》的“画图难足”,进行诗句赏析。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比喻)
归帆去棹,酒旗斜矗(借代)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动静结合,色彩鲜明)
……
小结赏析的角度如下:
① 比喻。千里澄江如白练,青翠山峰像箭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江蜿蜒澄澈,山峰峭拔堆聚有致的特点。
② 用典(化用)。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之句,写出了江水澄澈平静的特点。
③ 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④ 远近交错。“澄江”“翠峰”“归帆”是远景,“酒旗”“彩舟”是近景,“白鹭”是远景,时空交错,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⑤ 注意绘色。“练”“翠峰”“残阳”描画景物点染色彩,使画面色彩明丽,景象开阔高远。“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壮丽的金陵风景图。
师展示两幅图,分别为洞庭山水图、金陵晚秋图。
小结:说说这两首诗在登临之景上有何相似之处?
(雄浑开阔)
为何两位诗人笔下的登临之景能如此雄浑开阔?
(胸怀、眼界)
学习活动三:感登临之情
诗词研讨会 : 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学生自主探讨,填写下表)
感登临所抒之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色,都引起了诗人的情思,请说说你从诗中哪个词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思?
《登岳阳楼》“涕”
《金陵怀古》“叹”
从《登岳阳楼》看杜甫的情怀
诗人为何流泪?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结合诗句分析,可知: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从《金陵怀古》王安石的怀古情
诗人为何而叹?
怀古诗中,有人抒发个人遭际,有人感叹朝代兴替,作者在这首诗里面写到了哪些古人、古事,抒发了什么感慨呢?
门外楼头:寻欢作乐,醉生梦死
六朝旧事:穷奢极欲,贪图享乐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忘记教训,不思进取
(诗人感叹历史 渴望改革)
(1)谈谈你对“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中历史兴衰之感的理解。
对于秦亡的教训,杜牧曾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人骚客登临山川只知慨叹朝代更迭,不能抛开荣辱,便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得出历史的教训。千百年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背后,是词人对社会现实的殷切观照,一种锐意改革、振兴北宋的愿望已在心中萌芽。这正是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
王安石登临怀古。古今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余秋雨曾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诗人的怀古之情成为经典之叹。
教师小结:词人通过对六朝相继覆灭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朝统治者提出了严正的警示与告诫。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通过情感的比较,我们能够从这两首登临诗中看到两位诗人的情怀。 他们在登临之时,仍能够心怀家国,心系天下。这是诗人最伟大的地方!
课堂总结:
伟大的胸怀,造就了远大的眼界,更造就了伟大的诗人!虽然这两位诗人所处时代不同,登高所见也不同,但他们都把个人情感跟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都希望为国效力,国家安定。
今天,我们有幸共品登临诗的魅力,感受了诗人的家国情怀。愿诗人们的这种家国情怀能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