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必修上第三单元
生命的吟唱
一、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诵读经典诗词作品,感受各类诗(词)体的特点,从诗词的形象、语言、手法、意蕴等方面欣赏诗词;发挥想象,力求体会不同诗(词)人的生命样态。
2.从语言、构思、形象、情感等多个角度比较阅读经典诗词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发现诗(词)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3. 仿写诗(词)句,写一封信,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分享与古代诗(词)人的精神共鸣,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1)阅读本单元八首诗词;(2)借助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比较阅读;(3)体悟经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2.表达与交流:(1)朗诵八首经典诗词作品;(2)以艺术特色和诗(词)人的生命样态为主题,交流朗诵心得;(3)选择一位诗人,完成诗句仿写以及一封信的撰写。
3.梳理、探究与综合实践:梳理不同时代诗(词)体的特点,举办朗诵会和品读会,研读诗(词)人作品,交流文学评论和书信。
(三)设计说明
本学习任务计划安排 8 课时。
本单元的八首诗词风格各异,诗词大家用精湛的艺术形式传达出了自己的生命体验。透过文字、我们至今依然能感受到作品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仿佛能听到作者千百年前的生命吟唱。听懂古人的生命表达,也就找到了读诗词的法门,触及了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因此,本单元围绕“生命的吟唱”这一主题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这八首诗词中,曹操诗慷慨雄壮,陶潜诗平和淡雅,李白诗豪放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乐天诗浅切平易,东坡词新天下之耳目,稼轩词似龙腾虎蹴,易安词别是一家。这些诗词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生际遇下诗(词)人的不同生命样态,因此,本单元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到古人创作现场,开展比较阅读,力争读懂不同诗(词)人的生命表达。
这八首经典诗词语言生动、凝练,手法多样,情感丰富,思想深厚。学生反复吟诵研读这些诗词将有助于培养自己阅读古典诗词的语感,为今后写作的表达增加色彩。不同诗(词)人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际遇下,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传递了不同的生命立场,因此本单元设计了写一封信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本单元设计了比较阅读的环节,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诗(词)人的文学表达,探索古人写诗词的方式。把作者和诗词放到真实语境中去考查,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学生通过吟诵研读、梳理比较和交流探究,会对中国的古典诗词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体悟到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意义,从而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情境与任务
(一)学习情境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词传统,涌现了无数风格鲜明的诗词大家。他们情感丰富,用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际遇下的生命感悟。因此,这些诗词穿越千年的时空,至今依然能深深地感动我们。今天我们要吟诵这些不朽的诗词,体悟这些经典中的生命力量。
(二)任务框架
(三)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情境立足于“生命的吟唱”,这有利于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之间架起桥梁。我们把主题落在“生命的吟唱”上,既想强调诗歌是生命的内在表达,需要学生调动人生经验和阅读经验,投入诗词营造的意境中去揣摩和品味;又想提醒学生,吟唱不仅指作者的个性表达,还指读者的朗诵吟唱,以及读者与作者在精神上展开的唱和。
本单元的总任务是“穿越千年的吟唱”。活动涉及文本研习、审美创造和表达交流。这些活动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过程。吟唱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从而发现诗词的价值,提升自身的修养,进而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传统诗词文化。
活动 1是“品味生命中的吟唱”。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与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不同,反复吟诵涵泳是古人留下的读诗词的法门,有利于学生进入经典文本。活动2是“体悟吟唱中的生命”。学生在突破时代隔膜和扫除语言障碍后,展开想象,调动人生经验,走进古人的写作现场,才能多角度地鉴赏诗歌,探寻古人写诗词的奥秘。活动3是“我与古人的精神唱和”。我们希望学生透过文本,抵达诗(词)人的心灵深处,听懂不同时代的生命吟唱。我们相信经典诗词能够打动学生,引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从而对中国诗词文化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品味生命中的吟唱”,到“体悟吟唱中的生命”,再到“我与古人的精神唱和”,这三个活动循序渐进,构成了一个整体,合理地分解了“穿越千年的吟唱”这一总任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帮助。
三、学习活动示例
(一)活动
活动1:品味生命中的吟唱
1.唯有吟哦殊不倦。通读八首诗词,标注出每句诗词的节奏起伏、轻重缓急等,投入情感,反复练习。举行一次朗诵会,比一比谁读得更动人。
2.感受诗(词)体的形式流变。按照年代先后诵读八首诗词,注意每首诗词的用韵、句数以及每句诗词的字数、平仄,记录下诗(词)体的变化特点。小组讨论:结合各自的朗诵体验,谈谈这些作品在体裁上的差异与作者性格、遭遇的不同是否有关系。
活动2:体悟吟唱中的生命
1. 读其诗(词),想见其为人。根据诗词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将脑海中浮现的诗(词)人形象写成文字,隐去其姓名和身份标签,让同学猜一猜这是哪一位诗(词)人。
2.想象古人创作的过程。分析诗词的形象、语言、手法、情感,想象古人的写作情境,揣摩古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举行诗词品读会,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诗词读法与心得。
3.不同生命吟唱的比较阅读。从八位诗(词)人中选择一组诗(词)人,如曹操和陶渊明、李白和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等,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比较阅读,和同学分享学习成果。
活动3:我与古人的精神唱和
1.追步古人的吟唱:诗(词)句仿写。通过鉴赏八首经典作品,从中挑选出最打动自己、思想艺术水准最高的金句,借鉴活动 2 的学习成果,进行模仿创作,评一评谁写得最好。
2.对话古人:撰写一封信。从本单元八位诗(词)人中选择一位诗(词)人,给他(她)写一封信。可以写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可以写对诗(词)人遭遇和成就的评价,可以选择诗(词)人的作品与之唱和,还可以表达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等等。
(二)评价
活动1 评价:
唯有吟哦殊不倦。以由五人组成的小组为单位,组内每人进行朗诵,每组推选一位或两位朗诵较好的同学在朗诵会上展示。朗诵会以两轮竞演、听众投票的方式,按得票数的多少形成朗诵者排行榜,按一定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可自制朗诵评价量表。
活动 2 评价:
1.想象古人创作的过程。举行诗词品读会,同学选择要交流的诗词,先朗读,再分享读法和心得。可参考下面的“诗词品读会评价量表”。
2. 不同生命吟唱的比较阅读。阅读成果以幻灯片或跨媒介汇报的形式呈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活动 3 评价:
1.追步古人的吟唱:诗(词)句仿写。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公众号,将学生仿写的诗(词)句发布在平台上,邀请读者投票评选优秀的原创作品。
2.对话古人:撰写一封信。教师对学生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并给同学们呈现写得比较好的作文。同学们修改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作品结集成册,印发给学生。同学们在阅读后撰写评语,相互交流。
(三)教学提示
活动1:品味生命中的吟唱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诵,请其他同学点评朗诵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学生练习时,教师可以就感情基调,诗(词)句的节奏起伏、轻重缓急,朗诵时的咬字、气息等进行指导。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朗诵视频或音频,供学生学习借鉴。举行朗诵会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位主持人,请他们根据朗诵篇目撰写串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朗诵脚本。有条件的班级,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自己谱曲,用乐器伴奏,吟唱经典诗词。
对高中教学而言,诗(词)体形式流变的学习应侧重感受交流,教师不需要做系统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梳理文本,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诗(词)体特点。同时,这个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形式与诗人生命样态之间的联系,如李白为什么多采用古风、歌行,杜甫为什么多采用七言律诗,等等。
活动 2:体悟吟唱中的生命
在“读其诗(词),想见其为人”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参考书和媒体辅助工具了解诗(词)人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例如,学习《短歌行》可以参考阅读堀敏一的《曹操》,观看《易中天品三国》;学习《归园田居》可以观看莫砺锋的《南京大学公开课:诗意人生五典型》;学习《念奴娇》可以观看央视纪录片《苏东坡),阅读《苏轼评传》;等等。
探寻古人的写作方式和比较阅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小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可以让学生把《琵琶行》描写音乐的部分,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念奴娇》的词牌格律自己填一首词,从而体会苏轼填词时字斟句酌的心理;可以让学生通读八首诗词,看看哪些意象是诗(词)人们经常使用的,他们在使用时有何异同。
举办诗词品读会,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听众提问。如果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存在明显错误或缺陷,或者学生对作品重要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有所忽略,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活动3:我与古人的精神唱和
这个环节教师需要进行写作指导,向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即写什么内容,用怎样的格式,围绕什么主题,等等。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譬如如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举例论证,如何有逻辑地展开分析,如何构思和打草稿,等等。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写得比较好的作文,让学生讨论评价,然后组织修改。教师还可以把自己写的“下水作文”和学生分享,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梳理与拓展
(一)梳理
1.梳理四言、五言、七言诗歌的发展历程。
2.掌握古体诗、乐府诗、绝句、格律诗等概念。
3.了解近体诗,特别是七言律诗的格律,以及词的文学常识。
4.掌握三曹七子、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诗、豪放词、婉约词等概念。
(二)拓展
1.了解中国诗歌的两个源头:《诗经》和《楚辞》。
2.了解魏晋风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了解唐代社会背景,特别是科举制度、教坊制度、安史之乱和士人的交游情况。
4.了解宋代祖宗之法和社会风气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5.了解南渡时期的历史背景对词人创作的影响。
五、学习资源与线上支持
(一)学习资源
1.曹道衡选注《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2.马茂元选注《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3.沈祖棻著《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5.俞平伯选释《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吴小如等著《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
7.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8.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
(二)线上支持
1.资源支持如下。
(1)视频:莫砺锋主讲《南京大学公开课:诗意人生五典型》。
(2)视频:葛晓音主讲《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
2.活动支持如下。
(1)将“我的朗诵音频”上传网络平台分享交流。
(2)制作电子小报,利用平台进行分享与交流。
(3)利用幻灯片、思维导图或者其他可视化工具,进行诗词梳理和品读。
(4)利用平台的投票功能,进行“我最喜爱的诗(词)句”网上投票。
3.评价支持如下。
(1)过程性评价:活动1,利用自制的朗读评价量表做好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综合打分;活动 2,利用诗词品读会评价表,组织学生线上自评与互评;活动3,在线发布“精彩仿句”和一封信,组织学生分享、交流与评价。
(2)综合测评:学生上传答题内容,教师组织在线分享与互评,最后综合赋分。
六、综合测评
(一)综合测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任务。
班级的诗词品读会明天就要举行了,但是主持人张爱诗同学临时有事,就把主持的任务交给了你。这次活动将品读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作品。但是张爱诗同学提供的资料里只有原文,没有标注作者,也没品读会的主持词。
要求:
1.请将这八首诗词按一定顺序排列,给每首诗词标上作者。(10分)
2.请为本次品读会撰写主持词,主题自拟,评述结合,力求有新意。(40分)
3.选择其中一首诗或词制作朗诵脚本,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评论。(50分)
八首诗词如下。
夜 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鞣,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二)参考答案、评分建议
1.八首诗词的参考顺序和作者:曹操《艳》——陶渊明《饮酒》(其七)——李白《灞陵行送别》--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白居易《夜筝》--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辛弃疾《鹧鸪天》。能够准确标注作者,得8 分,顺序恰当2分。每错一处扣1分。如果未按时间顺序排列,其他顺序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2.主持词评分建议:(1)能够为品读会找到一个好的主题,10分。(2)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每位诗(词)人的诗歌风貌,并指出每个作品的艺术特色,给听众提供一个欣赏视角,10 分。(3)能够有比较意识,指出艺术形式和诗(词)人生命样态之间的联系,10分。(4)能够指出不同时代诗(词)人在创作上的继承、发展和历史影响, 10分。
3. 评分建议:朗诵脚本占20 分,评论占 30 分。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把握是否到位,艺术处理是否恰当,形式是否有创意进行打分。评论可以从文本翻译是否有错误,诗歌思想内容把握是否有偏差,艺术手法赏析是否准确,是否有比较阅读和深入研究的意识,等等方面打分。
(三)设计说明
本综合测评设计了一个诗词品读会的情境,情境包括八首诗词,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八位诗(词)人诗词风格和诗(词)体特征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解读能力。三个题目都是综合性的,既关注艺术鉴赏层面,又关注思想内涵层面,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
完成本单元教学后,教师可以着重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阅读经典诗词?总结一些普适性的阅读路径。
问题二:如何促进学生活动和文本研读有机融合,让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深入?
问题三:对作者风格的把握是否概念化,是否忽视了诗词风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