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特色之一,就是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文章没有选择写秋文章中常见的悲秋景象,也没有选择表现秋味的名胜古迹,而是于皇城人海中寻常巷陌里写一些常人容易忽视的景物;文章所写秋景特点为“清、静、悲凉”,但不着传统秋士情怀,感秋伤己,反而对悲凉的秋味生出浓烈的眷恋。
本人打算从文章第12、13两段议论段切入,抓住文章议论段中“颓废”、“情趣”、“深情”,三处文眼,批文入眼,解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理解议论段主要在写什么
以所在南方的秋味导入,引出《故都的秋》。抓住这篇散文情、景、理熔于一炉的特点,划分出文章的大层次,然后从“理”这一层切入,拈出本文写景具有“颓废”色彩的特点。
二、判断郁达夫笔下的秋是否“颓废”
读通写景散文中的说理段,抓到了本文的第一个文眼“颓废”,也触及了郁达夫文章的底层特质。通过这个字眼展开分析,比传统教学抓“清、静、悲凉”要来得有效。体现在:一是“颓废”带有明显的贬义,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颓废”一词更凝练,也更触及郁达夫的文章特质。
三、讨论郁达夫的“颓废”是否等同于传统秋士的“颓废”
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用来形容迟暮不遇的读书人的词语,即“秋士”。秋士悲秋,春女伤春,常常用来隐射传统文人怀才不遇英雄迟暮的心理。郁达夫写秋味的“颓废”之美,和传统文人又是不同,更近于西方美学里的“以丑为美”“向死而生”,秉承着一缕日本文学里的“物哀”美学。传统的秋士,是悲秋伤己;而郁达夫则是在颂秋赏悲。在悲的情境里,传统文人是沉浸在悲之中感同身受,自身感到一种痛苦不堪;而郁达夫则是沉浸在物哀的美感中,享受着悲给他带来的独特审美趣味。【投影】《登高》一诗
四、探讨郁达夫的“颓废”之“情趣”是如何写出的
【投影】以“秋院晨趣图”为例,比较下面一段改写文字,说说郁达夫是如何在写景中渗透出这种独特审美情趣的?
改文:“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北平,住在院落里,早晨起来,在院子里坐着喝茶,天很高很高,碧绿碧绿的,鸽子时而盘旋头顶。一丝丝日光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破壁腰里开着牵牛花,有蓝色的、有白色的、有紫黑色的、有淡红色的;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大概就是故都的秋意了。”
五、郁达夫的“颓废”之“情趣”从何处来(补充说明)
【提供依据】:
1、[生平]三岁丧父,家道衰落,两度离婚,两次丧子;
2、[国事]晚清腐败,军阀割据,民国黑暗,日军侵犯;
3、[流日]被称支那,自尊自卑,日本美学,物哀共鸣。
4、[物哀]对万物产生感动的审美感情,甚至对无常、枯败和死亡。
5、1934年,北京其实被一般人称之为“北平”,郁达夫偏偏要称“北平的秋”为“故都的秋”。
指引学生:用第13段议论段中的一个词语概括,郁达夫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美的文字,那是源于他的“深情”。
六、总结——“深情”之人,至美之文
设问:文章读到此处,你们觉得郁达夫的文字到底颓不颓废?
散文阅读,鉴赏“文学性散文”,其要领概括一句话就是“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散文教学不仅要提炼出文章的共性,更要品读出文本的个性,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由文及类,由文及人。
【板书】: 故都的秋
秋士:悲秋伤己 达夫:颂秋赏悲
颓废 情趣 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