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俗语思辨写作指导
作者:贺聪 日期:
2023-06-16 点击:
次
一、写作要求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看法。(500字左右)
二、精彩标题
1. 大丈夫相时而动
2. 能“屈”方能“伸”
3. 屈是气度,不屈是骨气
4. 真正的大丈夫
5. 能屈能伸也不失为大丈夫
6. 大丈夫能屈能伸
三、金句摘选
1.宁死不屈固然英伟,能屈能伸也不失为大丈夫。
2.宁死不屈不一定都是伟丈夫,能屈能伸也并非全是真小人。
3.能屈能伸并不意味着胆小畏缩或是没有气节,相反能屈能伸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在困境之下明哲保身,在恰当时机主动出击的选择。
4.能屈能伸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气度;宁死不屈是赤胆忠心,碧血丹心的骨气。
5.太刚易折,太直易断。大丈夫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并不是要做一个圆滑世故的人。
6.宁死不屈是原则的坚持,能屈能伸是生存的技巧。
四、精彩片段
1.能屈能伸是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并非懦弱无原则,而是指面临重要局势时的智慧抉择。审时度势,保全实力,谋而后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更多的时候,能屈能伸带来的是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成功可能性。
2.能屈能伸和宁死不屈譬如狂风中的芦苇和松树,一个柔软,一个坚硬,虽然“屈”的过程更加困难与屈辱,但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3.能屈能伸,贵在一个“伸”字。“屈”有时很容易做到,只不过是自己丢下面子,失掉一时的利益。“伸”需要的不仅是意志,还需要远超常人的智慧和运气。“屈”是一种策略,“伸”才是最终目的,如果只“屈”不“伸”的话,“屈”就变得毫无意义。
4.以身殉国,固然悲壮,但忍辱负重、一朝复国更加伟大,有时选择死很容易,选择活着却更艰难,也更有意义。
5.文天祥宁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成为大宋最后的风骨。
6.适时的屈服也许会有别样的风景,如果凡事总是争强好胜、永不低头,往往容易受到伤害,凡事谦和忍让,看似柔弱,实则是大智慧,也是能够长久生存的原因。
7.能屈能伸并不是一味的屈服,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忍辱不同于谄媚,忍让也不意味着丧失人格,暂时的退让是为后来的成功蓄势。
8.大丈夫能屈能伸屈并不是放弃,不是投降,而是屈于当时,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屈也是隐匿自我,是为了保存力量,暂时性处于人生的低谷,等待机会厚积薄发。
9.有时适当的“屈”,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磨砺,十年蓄势,一举灭吴复国;刘备韬光养晦,忍气吞声,麻痹曹操,终于三分天下;邓小平三起三落,忍辱负重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他们用一时的“屈”换来了他日的鹏程万里。
10.大丈夫相时而动,不免会落入中庸主义的窠臼,“识时务者为俊杰”往往也会被人诟病。那是因为对所谓的“时务”没有真正而清醒的认识。事关民族大义、家国荣辱显然不能在该“伸”之时选择“屈”,此刻就当挺身而出,义不容辞,以死相拼。反之,面对个人荣辱、一时挫折,选择“钻牛角尖”也是不明智的。这时就该主动认怂,收起自以为是的所谓清高,认清现实,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因此,大丈夫相时而动并非简单的中庸之道,而是适时适地的最佳选择,不鲁莽、不畏缩,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五、提纲示范
《大丈夫理当宁死不屈》
开头:现实社会中总有些人言必谈“西方”,“精日”“哈韩”“美粉”时时见诸网络,常常引来网友的口诛笔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不加选择、盲目崇拜,“跪”得久了就会失去自我,再也直不起腰来了。大丈夫应当直起腰板,堂堂正正,宁死不屈。(由现实现象引出观点)
主体:面对民族大义、国家荣辱,大丈夫当宁死不屈。(举例:苏武、文天祥、史可法、方志敏等民族抗争中的英雄们)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硬骨头,中华民族的苦难将会更加深重,民族的生死存亡还未可知。但现实中总有一些“软骨头”天生“缺钙”,将民族大义、国家荣辱置于脑后,为一己私欲出卖集体和国家。(举例:间谍案)这些人数典忘祖,卖国求荣,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结论句)
大丈夫宁死不屈并不是一味“愚忠”“认死理”“钻牛角尖”,也不是轻视自己的生命,动辄以死相拼,而是要弄清形势,以一股韧劲赢得对手的尊重。(举例:中美贸易战,分析,小结)
有人说:“大丈夫应能屈能伸”。确实,有时需要我们低下姿态、放下身段、委曲求全、避开锋芒,为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但如果处处低到尘埃里,被压得抬不起头来,时间久了也许就站不起来了。(举例:奴性,分析、小结)
结尾:强调观点(发出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