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项脊轩志》

作者:周华  日期: 2023-03-24  点击: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教学目标】

1.对应的单元教学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2)理解“借物抒怀”的文学传统

2.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在了解归氏散文“平淡中见深意”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把直观的笼统感受还原为文本的具体分析

2)以论赞部分为突破口,全面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以论赞部分为突破口,挖掘作者蕴于作品中的功名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初始文本和补写文本在情感基调上的差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见反面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2.针对你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

课上教学

1.疏通文本,顺带补充相关文学常识,并解答部分同学在预习时提出的疑问

Eg:我们的书上有这样一句,“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但我看到别的教材中标点不大一样,“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底哪个版本更好呢?

Eg:“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句有何作用?

2.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为例,给学生提供一点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

Eg:为什么要写小妹问妻子的话?为什么要写妻子转述小妹的话?

思维路径:

①哪个细节耐人寻味(自读文本时觉得这个细节写得莫名其妙、粗读下来难以理解)?

②这一细节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何关系(小的细节描写和大的情感方向的关联)?

③为何作者选择写下这一细节而非别的细节(写下这一细节的好处)?

课后作业

读《先妣事略》《女二二圹志》《寒花葬志》,尝试归纳归有光的散文特色。

 

 

 

 

 

 

 

 

 

第二课时

主问题

《项脊轩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鉴于归氏文风的特殊性,通过文本细读,在朴素语言、琐碎细节中品味作者的深挚情意

鉴于《项脊轩志》成文的特殊性,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前后两次写作在情感基调上的差异

教学步骤

.教材删选文本

1.由《项脊轩志》看,归有光的散文有哪些特色?

2.哪些朴素的语言、琐碎的细节里,蕴藏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初写文本

1.你从“项脊生曰”中读出了归有光怎样的情感?

2.“项脊生曰”中的情感来得突兀吗?

.补写文本

1.补写《项脊轩志》时,归有光年龄几何?心境又如何?

2.《项脊轩志》为何以“枇杷树”收尾?

课后延伸

1.(必做)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从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异同。

2.(选做)代入知命之年的震川先生的心境,尝试再补写一段《项脊轩志》。

3.(选做)结合王国维先生的理论,对《项脊轩志》的“境界”做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