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第一单元
第1课《离骚》教学设计(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了解屈原其人,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培养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小组合作讨论探讨《离骚》的当代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高尚的爱国精神、高洁的人格,学习屈原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价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能清晰理清诗歌内容,并能通过此文所学观照当下自我的精神需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屈原的思想和《离骚》的当代价值。
教学难点:梳理诗歌内容,理解“离骚”浪漫主义的表现。
【教法学法】
讲授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PPT,学案,学生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清代文学家赵翼在《论诗》中又言:“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诗中的“风骚”之意与才华相关,追本溯源,“风骚”中的“风”即《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离骚》则为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这样一部典范性的著作,在21世纪的今天又会散发什么样的魅力,有怎样的价值呢?
【讲授新课】
一、追寻与邂逅
1.寻找最美“朗读者”
小组合作,成员互评,相互指导,推荐一名成员朗读;在班级中选拔出最美“朗读者”,老师进行朗诵指导。在朗诵评比活动中,学生相互纠正读音,初步熟悉诗歌,浅层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掌握诵读要领。由此,深入诗歌的核心。
明确:《离骚》节选部分以六、七言为主,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节奏,情感层次的变化。以第一节开头为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注意延长:“兮”;注意重音:高阳、苗裔、伯庸、孟陬、庚寅;注意情感:此处自叙不凡的身世,情感自信激昂。
2.读其诗,想见其人
结合书下注释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第一节:屈原内外兼修担负改革楚国政治的使命。
第二节:屈原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之陷入苦闷。
第三节:屈原保持着纯洁的本性找回本我。
诗歌塑造了一位至善至美、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形象。
二、传统文化基因探寻
当我们再读《离骚》,手捧史诗,不应只想到五月端午,它蕴含着几千年的中国灿烂的文明,通过《离骚》,我们可以探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深植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小组合作探讨:《离骚》中蕴含着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课前学生已经查阅资料,要求各小组的讨论最终形成文字稿,上台演说。)
明确:1.忠君爱国——儒家的“忠君”思想无不渗透在屈原诗歌中,屈原正道直行,竭尽忠心,执着地劝诫楚王改革政治、“亲贤臣,远小人”,即使楚王误解他,他也不甘心不舍得离开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和爱国主义战士。封建时代,忠君即爱国,仁人志士都将尽忠于君主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比干剖心,岳飞精忠报国。
2.家国责任——屈原的家国责任主要体现为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屈原致力于美政,主张变法图强、联齐抗秦,“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愿意做那个“重整乾坤”的改革家,领路人。他“哀民生之多艰”,诗人志存高远,心系楚国命运,关心百姓生活。他曾深得器重,起草宪令,修正法度,负责外交,他人生中也有过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时段,这是他政治上的一个高度。但屈原改革面对的社会阻力太强大,因此他对楚王糊涂、不体察民心发出责怪,“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他对那些“谗谄”“邪曲”痛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诗人痛斥苟合取悦、投机取巧、违背是非标准原则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小人,这源于家国责任,源于诗人责任的自觉承担。诗歌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从自身家族说起,屈原是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的后代,“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是说屈原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生逢三寅,是吉祥的象征,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从屈原的名、字可见其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简而言之,屈原不凡的出身让他对自己的使命责任有了先觉。屈原至死也未忘记对楚国的责任和使命担当,这不得不让人嗟叹,这种家国责任、家国情怀正是屈原精神的具体化,渐渐凝聚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核心。
3.洁身自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诗句表明诗人至死不渝地坚守高洁的操行,不随波逐流,“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诗人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不管是认识到自己改造社会扭转楚国社会风气的使命时,还是政治理想幻灭后,诗人一如既往地修饰自己,美化自己,“好修姱以鞿羁兮”。不仅如此,诗人多用香草,如: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蕙纕、茝、芰荷、芙蓉,这些美好的自然物被人格化了,东汉王逸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有时是自称,有时是指称屈原尊敬的人,香草都是高洁的品行的象征,表明屈原怀瑾握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样也就理解了屈原为何喜欢美服奇饰。这些与他美好的心灵互为表里,即使挫折,甚至自沉,都不能改变他的追求。诗人将自己比喻为“鸷鸟”,不与燕雀之流同群,可见其傲岸的人格,而鸷鸟本是凶猛之鸟,屈原内心对奸邪之臣的鄙视,对时世的愤懑。此外,“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喻自己或喻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将自己比喻风姿绰约的美人,以夫妇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贴切形象。《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成为后世文人表达自身高洁人格的的古典意象,成为绵延不绝的文学传统,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的追求。苏轼“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比喻君王,《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是性灵美的典范,群芳夜宴,曹雪芹将红楼众女子比喻为花,是“香草美人”意象内涵的延伸。
再如华夏文化的认同。
三、激活与构建——传承红色基因
《离骚》具有文化和文学的双重性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在这里找到了落脚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展现其当代价值。请同学们联系《离骚》,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学生可以结合当下内卷、躺平、佛系等社会现状谈青少年的社会责任;
就移民热、崇洋媚外的思想谈爱国;
联系当下贪污腐败的现象和娱乐圈明星相继入狱事件谈正确的“成长观”或青年干部应练就过硬的本领;
……
【评价反馈】
学生课前预习较为充分,查阅资料内容翔实。教师教学内容突出,内容的梳理为后面传统文化基因的探寻以及启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基础。课堂内容充实,完成了本单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课堂小结】
屈原炽烈的爱国热情我们歌咏之、敬畏之,他的自觉责任意识我们感动之、痛惜之,他坚贞不屈的高洁人格我们赞叹之、崇敬之,这构成了《离骚》的生命张力。多样的表现形式,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丰富了《离骚》意义内涵。《离骚》一文,震古烁今,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启明星。
【布置作业】
背诵《离骚》节选第三段。
【板书设计】
寻找最美“朗读者”
追寻与邂逅
读其诗,想见其为人
忠君爱国
《离骚》 探寻传统文化基因 家国责任
洁身自好
激活与构建——传承红色基因
【教学反思】
《离骚》节选篇幅较长,诗中意象繁复,理解文意有一定难度,课前充分预习和课堂朗诵是重要途径。作为一篇政治抒情长诗,理解诗人形象帮助学生解读诗歌、了解屈原其人,对学生预习要求较高。传统文化基因探寻部分在老师点拨启发后就化繁为简了。
【备课资料】
褚斌杰,《〈离骚〉赏析》,选自《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试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