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2.解汪曾祺小说的基本风格,体会散文化小说和一般小说的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志。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主人公叶三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家”的真正含义,汪曾祺小说的基本风格。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文人被称为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就是汪曾祺。
(一)回顾旧学
我们曾在习作中学习过他的两篇散文《陶虎臣》和《侯银匠》。
《陶虎臣》: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对陶虎臣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
《侯银匠》:展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
(二)导入新课
结合这两篇文章可以知道,汪曾祺是一位擅长以散文笔调写小说的作家,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háng、zuō,泛指各行各业)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鉴赏家》。
二、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读后思考汪曾祺笔下的叶三能否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鉴赏家,为什么?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A.作为果贩(鉴赏果子):“果子均匀,香,甜,好看,个个都是好的”;
“果子得四时之先”……
——淳朴、随和、智慧、谦让、勤快、认真、生活阅历丰富、有审美眼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敏感且热爱生活,不涉功利。
B.鉴赏画:“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与季四太爷产生艺术的共鸣;判定“紫藤有风”指出画的妙处;判定灯台上的老鼠是“小老鼠”;依据“红花莲子白花藕”指出季匋民绘画错误:鉴定李复堂四开册页是真的,免费送给季……
——评画,能以常识的眼光从细节中准确判定、辨认、评价
赏画,不假充内行,不谄媚
爱画,不为金钱所动,不功利
2.由此看出这位鉴赏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对得起鉴赏家这个称号吗?
卖果子:阅历(经验)丰富,勤快能干
诚实守信、为人憨厚
热爱职业,热爱生活
鉴赏画:具有艺术欣赏眼光与能力
品格高尚(不假充内行,不谄媚、奉承、卖弄、功利)
重情义(爱画不为金钱所动)
小结:汪曾祺却称之为“鉴赏家”,是出自对叶三的敬意与赞扬。赞扬他的人品、审美眼光、对艺术纯粹的热爱。
3.叶三是个鉴赏者,季匋民却是实实在在的大画家,但季匋民却对他青睐有加,他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一个卖水果,一个喜欢用水果下酒,为他们成为朋友提供了可能,果贩叶三的人品和审美眼光令季匋民对叶三刮目相看,甚至将其视为知己。季匋民的形象:纯粹、率性、旷达脱俗、对画的热爱不涉功利。
两个人都品行高洁,意趣相投。一个远离尘嚣,忘情丹青;一个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成就了他们成为知音的洞见。虽然身份悬殊,但没有雅俗之分,他们的相遇,惺惺相惜,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
4.这篇小说除了塑造了叶三和季匋民这两个人物之外,还写到了许多其他的人物,比如叶三的儿子,大宅门里的人,辻听涛等等,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叶三的儿子:认真、智慧、真诚、孝顺,间接表现叶三的为人;
大宅门的主人、仆人:诚信,他们交往的人也都地诚信之人。
辻听涛:对艺术非常虔诚。
我们发现他们都是可爱的人。其实在汪曾祺的笔下,有许多类似的人物,如金岳霖先生,《钓鱼的医生》中王淡人,《金大力》瓦匠金大力,男妇科医生陈小手等等,许多汪曾祺泼墨浓重的人物都是远利近义,见贤思齐,心中固有一种道德高标,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有事人物本身便是古朴文化、传统文明的持有者、代表者。
此外,写叶三的儿子也是为了衬托父亲叶三的品质,这是一种闲笔的写法。比如《金岳霖先生》中作者笔锋一转写闻一多先生也有这样的妙处。
三、合作探究
1.全县第一个鉴赏家却是一位水果贩子,作者是何用意?
作为水果贩子,叶三能鉴赏水果不稀奇,这是他养家糊口的本领,只能算“术业有专攻”。稀奇在于,卖果子的叶三能够和大画家季陶民成为知己(身份错位),并且真正懂画、能鉴赏画、爱画(“能力”错位)。连接这两个人的,是他们身上共有的精神品质——魏晋风骨、名士文化,叶三欣赏季的孤傲、风流雅致,季也喜欢叶三的率真质朴,丝毫没有功利色彩,他们都有着对美纯粹的热爱、追求。
作者通过“错位”的艺术,尤其通过叶三将画带入棺材的“价值”错位举动,将情感价值变得无限丰富,不仅表现了底层劳动者叶三身上的人性美,更表现了他“伯牙摔琴谢知音”般的重情重义的精神的人情美,这是一种典型的名士文化。
2.叶三被称为“鉴赏家”?他能鉴赏什么?
果子、画、人
四、拓展思考
我们从《鉴赏家》中能读到一种矢志不渝的努力,那就是最大可能地挽留传统文明,但汪曾祺对此是持乐观的态度吗?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结尾的“埋了”二字不仅是因为叶三把他与季的知音之交看做灵魂的一部分,作者在这里也是埋了“果贩+鉴赏家”的奇异融合,预示着季这样用诗、书、画、人格一同诠释传统美德的画家也难得一见了,也许对于季匋民而言,叶三之外别无知音甚至别无可谈者,时代对他们的冷落与疏远让这些以心相交的人情美景已无以为继,恍若隔世。汪曾祺说这种封闭的古铜色的生活是存留不住的。整篇文章在暖洋洋的抒情中深隐者汪曾祺的“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怀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