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作者:贺聪  日期: 2023-03-20  点击: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贺聪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王安石的观点态度,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体会作者矢志变法,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北宋的历史舞台上有这样两位人物,他们同样的满腹经纶、治政有方,都在21岁左右中进士,又都去世于1086年。他们一个固执、激进,锐意进取,一个沉稳、老练,善于周旋,性格截然相反,却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好友。他们就是分别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身份,闻名遐迩的王安石和司马光。
然而,一场“熙宁变法”却让这两位朋友最终成为政敌。那么,这场变法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了解王安石及司马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仕途上官至宰相,主持发起熙宁变法,后因宋神宗去世及保守派的反对,新法被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反对变法,三次写信劝谕不得,遂辞去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一心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二、了解“熙宁变法”
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主持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
2.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作用: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局限: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3.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作用: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局限: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三、文题解读
因此,《答司马谏议书》就是王安石回复给当时任谏议大夫一职的司马光,的一封信。书,即书信、文件。

四、文本梳理(略)

五、文本探究
1.这封信显然就是围绕变法展开的,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给司马光写这封书信?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主要为了反驳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责难,为改革正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司马光对王介甫提出了哪些批评?请加以概括。
与王介甫书(节选) 司马光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顾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您也当自己想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不可单单归罪于天下的人。说到侵夺原有官吏的职权,只能把秩序搞乱,您反而以为是治国良法而首先实施;放款收利息,这是鄙陋的事情,您反而作为王道善政而尽力推行;劳役自由都由平民负担,您反而打算征收免疫钱,而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这三项措施,普通的人都知道不适合,而您独自以为可行;这并不是您的见识比不上普通的人,而是特意想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以致忽略了普通人知道的常识。
明确:即本文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3.王安石是如何驳斥司马光的?
开头先确立反驳的原则:“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之争;
然后抓住对方的论点(以致天下怨谤也),树起反驳的标靶;
再逐一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的罪名,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要言不烦,理直气壮,反驳有力。
名义                                  实际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生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鄙邪说、难壬人

4.遇到这么多人反对,王安石为什么还要坚持变法?王安石的态度如何?
(1)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六、总结梳理
中心论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
论据:理论论据:名实相符的原则——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上。
      事实论据:新法的实际情况;盘庚迁都。
论证方法:依据实际、依据道理反驳。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七、延伸思考
1.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还有什么?
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

2.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