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作者:贺聪  日期: 2023-03-20  点击: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一、导入
没有什么悼念,比回忆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挽歌,比文字更加永恒;没有什么战斗,比呐喊、反思、继承更加充满力量。面对“左联”五位作家惨遭反动派杀害的残酷事实,是责任与担当,是正义与仁爱,让鲁迅先生不顾白色恐怖的阴霾,一边将“五烈士”的功绩铭刻,一边将武器插入敌人的心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195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中,许广平曾特别提及《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并且说:“读到他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泪,用血和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人间至情的文字。”那今天就让从标题中找到核心词“记念”,从“记念”谈开去,再谈到“记念”上来。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写作背景
遭国民党秘密杀害的五位青年作家,被称为“左联五烈士”。“左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进步的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他们被秘密杀害。之后,鲁迅即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1933年2月7-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初读
课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三、精读
1.如何理解第14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
“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
“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是作者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2.第16段中作者连用三个“疑心”,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疑心”是指作者对冯铿的印象;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偷懒”来反衬柔石的“斩钉截铁”,突出了柔石不畏艰难的精神。
3.文章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密切关系。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烈士被捕前情况的介绍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
4.如何理解第21段结尾处的“逃走”一词?
鲁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中国的脊梁。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逃走”,才能得以继续奔走、呼告,这足以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5.梳理白莽相关情节,分析白莽是一个怎样的青年?鲁迅为何反复提及彼得斐?
相关文段:
(1)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2)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3)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
(4)补充资产
彼得斐:《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彼得斐:《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白莽:《别了,哥哥》(节选)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厂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
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Promcthcus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愤怒使他强硬,/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5)提及彼得斐原因
彼得斐是鲁迅与白莽来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彼得斐是鲁迅回忆白莽的一条重要线索。鲁迅反复提及彼得斐,是借彼得斐,来歌颂赞美白莽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的品质。
【白莽形象】
性格特点: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
精神品质:执着坚定、勇敢无畏、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
6.鲁迅先生为什么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
①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②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7.请简要分析文中柔石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
柔石单纯、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尚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迂”;他对革命工作热心执着,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又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硬气”。所以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毅刚强、才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
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8.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
作者把“忘却”与“记念”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放在一个标题里,看似矛盾,实际上作者在这一标题里寄寓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文章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结尾又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从这两部分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谓的“忘却”,实际上就是“摆脱”“搁置”的意思,也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使思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脱离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纪念死者。
9.怎样理解作者引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①作者在叙述柔石的“硬气”和“迁”的特点时运用了明代方孝孺的典故。作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与“迁”。方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实在是“迂”,但他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和称颂。作者将其与柔石相比,突出了柔石的“硬气”与“迂”,同时也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深刻揭露与控诉。
②作者在写柔石被捕、自己逃走时运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作者用这个典故暗示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没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作者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③作者由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而想到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逸事。作者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和向子期相比,以揭露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
四、品读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
2.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②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小结】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片段性的回忆,对五位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的记述,高度赞扬了烈士们执着、坚忍、善良的优秀品格,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无辜的愤恨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