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情入机,动言中务”
——跟着古人学论辩
学习任务
通过阅读相关文本梳理论辩思路,探究经典文段中的论辩方法,结合生活情境加以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生活情境任务
春节将近,你和父母也将踏上回乡之路与千里之外的爷爷奶奶团聚,但是,这天下午,你看到了央视新闻倡议大家就地过年。的确,国内近期出现的散发病例,让疫情动态再一次牵动人心。于是,你也想跟父母和爷爷奶奶建议“就地过年”。说些什么,怎么说,更有说服力呢?
二、重返文本梳理比较
如何更有说服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古人是我们的榜样。下面是几个经典文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任意一则,结合其论辩的具体语境,完成下面表格,十分钟后小组代表向全班进行交流。
选段1:《齐桓晋文之事》
阅读孟子与齐宣王第三回合的论辩:“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思考:孟子论辩,因势利导,环环相扣,有哪几层?孟子论辩有何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展示。
五层:①欲擒故纵,旁敲侧击,逼宣王自己说“将以求吾所大欲”“吾不为是也”;②排山倒海,揭示宣王“大欲”的实质,点明图霸不可能实现;③乘胜追击,指出以武力图霸将导致灾祸;④用“邹与楚战”点明胜负强弱之理;⑤正面描绘“发施仁政”的美好图景。
论辩特点:①目的明确,围绕“保民而王”的中心展开;②因势利导,层层逼问,逻辑清晰,请君入瓮;③适时采用论辩技巧和方法,如反复设问、气势逼人、巧设比喻、欲擒故纵、本质归纳等。
选段2:《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烛之武说服秦王的过程:“秦、晋亡郑……唯君图之。”
思考:前人说烛之武“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有哪五个层面?分别达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思考,交流后展示。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弱示强,去除对方介怀)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从对方角度,淡化敌对关系。)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谈对方受益:舍郑无害于君,反而可以作为秦国扩张的跳板。)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对比盟友,晋惠公言而无信。提供退军理由。)
⑤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上升至战略高度,一针见血指出晋要灭秦的野心。)
在阅读和思考基础上完成下面表格:
文本 目的 论点 思路 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
《烛之武退秦师》
三、依托表格思考探究。
观察表格,进一步思考:怎样能使论辩有说服力?(学生小结)
增强论辩说服力的小妙招
①中心论点由论说的目的决定,一定要清晰;
②思路要清晰,有逻辑性,因势利导,层层深入;
③能抓住对方心理,深入原因和本质,必要时进行批驳;
④巧妙运用一些常见论辩方法:事实和道理论证相结合,比喻和类比论证,正反对比,排比和假设等。
四、巧妙完成情境任务
怎样劝说父母和爷爷奶奶不回老家过年,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本课所学,进行小组讨论,并就小组说辞进行分析。
提示:父母和爷爷奶奶有什么不同心理?
五、课后作业
1.倡议书中一见高下
春节将近,面对严峻复杂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为了减少春节期间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央视新闻发出倡议:就地过年,减少聚集!
央视新闻编辑部现面向社会征稿,请你结合上面情况,针对某一具体春节返乡群体,如高校大学生、农民工、外地打工者等,写一则倡议书。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合情合理,不抄袭,不造作,不少于800字。
2.勾连群文拓展探究
①南朝 梁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范雎之言事, 李斯之止逐客,并烦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説也。”“烦情入机,动言中务”是古人概括的论辩艺术的精髓意思是切中时务的意思,本单元其它课文如《鸿门宴》《庖丁解牛》中都体现了出色的对话艺术。请你选择进行说明。
②阅读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你同意刘勰对论说的相关总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