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百年孤独》

作者:赵妍  日期: 2023-03-20  点击:

课文15:百年孤独

(一)课文梳理

作家作品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马尔克斯从小受外祖母神话故事的影响,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荒诞神奇,但无不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的土壤上,马尔克斯在创作中又采用了阿拉伯神话故事和印第安民间传说的技巧,兼容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善于把现实主义的场面、情节和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景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枯枝败叶》《百年孤独》《霍乱时机的爱情》。

◎《百年孤独》

①故事梗概:《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叙述背景,描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老布恩迪亚为逃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携妻出走,在一片荒原上建造了马孔多村,晚年由于精神失常死去;小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了32次起义,但都被政府军镇压,躲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最后厌倦了战争,自杀未遂,回家制作小金鱼打发残生;孙子阿尔卡蒂奥被反对党党徒枪杀;曾孙女蕾梅黛丝披着被单被一阵风刮上天而消失。曾孙阿尔卡蒂奥第二从运送罢工工人尸体的火车上逃回,下车后遇到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六世孙和姑妈乱伦,生下一个带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家族的第七代——后来被一群蚂蚁拖往蚁穴。最后,吉普赛老人的语言应验:马孔多被一场飓风卷得无影无踪。

本课前面的情节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普赛人偶尔来访,带来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食物,却被村里人看作魔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普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临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②作品影响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级作家。《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③作品评价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创作背景

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流派。魔幻与现实相结合是这部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而这些描写又被作者放置在一个精心营造的魔幻氛围之中。荒诞不经的情节、扑朔迷离的奇迹,使小说笼罩着浓厚的魔幻气氛,从而展现出一个真实与虚幻、现实与超现实并存的艺术世界。

 

文本阅读

1.本课主要人物表

人物                         身份               世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马孔多的建立者          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

乌尔苏拉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妻子    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长子    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

奥雷里亚诺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次子    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

阿玛兰妲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小女儿  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

丽贝卡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养女    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

阿尔卡蒂奥       何塞•阿尔卡蒂奥之子               布恩迪亚家族第三代

梅尔基亚德斯     吉普赛老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朋友        

比西塔西翁与卡塔乌雷   印第安姐弟,印加王的后裔

 

2.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5),介绍马孔多的环境一闭塞落后,介绍了马孔多的创始人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

第二部分(6-7),写丽贝卡到来,突出她的吃土的习惯以及乌尔苏拉给她改变这一习惯的做法。

第三部分(8-14),丽贝尔将失眠症带给马孔多。失眠症席卷马孔多,人们开始健忘失忆,但他们在努力改变这一切。

 

3.小说中所写的这些情节有何象征意义?哪些情节表现魔幻的特点?

讨论明确:①马孔多的居民失眠症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信息。可是遗忘仍然以一种不可挽回的状态蔓延下去。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的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失忆。患者会慢慢习惯无眠的状态,然后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这个情节的象征意义是耐人寻味的,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正是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作者在这里通过对马孔多居民患失眠症的描写,暗指拉丁美洲人民由于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孤独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的遗忘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

②如奥雷里亚诺的预言,他仿佛能够看到未来的事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又如人们得了失眠症之后,"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支玫瑰簪在她发间",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水乳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许多神秘气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4.从文中看,布恩迪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布恩地亚富于幻想,敢于实践,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带领人们创建了马贡多镇,建立了幸福的生活。他向往外来的科学与文明,痴迷于各种科学实验,即使失败或受伤,也从不气馁,终于靠观象仪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的科学真理。在闭塞落后的马贡多,布恩地亚代表着马贡多人对科学与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这种向往和进取随着布恩地亚后来的发疯而天折。

他是一个身材健壮、智慧过人、想象力丰富、极富号召力和超人的探索精神的男人。

布恩迪亚做事情执着而有魄力。他是村子里富有富于进取心、具有事业心的男人。他规划全村的布局和街道的设计,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让马孔多成为幸福的村庄。

布恩迪亚极有责任心。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并且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

布恩迪亚易于接受新事物。“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认为这比自己广袤的幻想世界更为神奇”是因为马孔多的新气象;为了避免遗忘,奥雷里亚诺为器物贴标签,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

 

5.本文塑造的乌尔苏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并概括

乌苏拉是一个勤俭能干、善良宽厚的拉丁美洲劳动妇女形象。她是马贡多的创建者,也是马贡多理性秩序的中流砥柱和维护者。她终日操劳,任劳任怨。她意志坚定,疾恶如仇,不仅阻止了布恩地亚的搬迁计划,而且扭转着一切使布恩地亚家族混乱的倾向,是家族的守护者。因此,她去世后,布恩地亚家族也迅速地走向了衰落。乌苏拉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意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它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或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一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6.丽贝卡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丽贝卡是一个不期而至的小女孩。她带着父母的骨殖来到布恩迪亚家里,孤僻、美丽的外表下包裹着充满欲望的内心。她带来过差点让整个村子覆灭的失眠症,她在内心充满渴望与孤独时疯狂地吃着土。她像乌尔苏拉一样倔强、坚强,能够把苦难化作生存下去的勇气。

“土”就是丽贝卡孤独的代表,对吃土有所执念的丽贝卡,并不喜欢混着蚯蚓的湿土味道,但却戒不掉这种味道。丽贝卡喜欢吃土,却不喜欢与人交流,“吃土”正是她孤独的表现,她通过这种行为来抗拒孤独。当她内心感到孤独时,苦涩的土的味道是唯一能够排解她痛苦的良方。

 

7.吉卜赛人小说里是什么样的人?

吉卜赛人在小说中是作为外来科学与文明(尽管这种科学与文明还带有巫术的色彩)的使者而出现的。他们每一次带来的新鲜玩艺儿,如磁铁、望远镜、地图、航海仪器以及炼金实验室等,都深深地吸引着还处于原始、停滞的自然形态中的马贡多人,尤其令富于幻想和进取心的布恩地亚着迷、布恩地亚痴迷的不仅是这些物件,更是这些物件所代表的科学与文明。正是受了这些物件的影响,它才要率领马贡多的人们共辟一条通向外界文明的道路。当这条道路终于没有开通的时候,我们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墨尔基阿德斯为代表的吉卜赛人,还是马贡多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因此,吉卜赛人留在马贡多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美好的,霍塞?阿卡迪奥甚至把吉卜赛人的美妙形象作为传世的回忆,讲述给后辈们听。这也就是布恩地亚与墨尔基阿德斯结下“伟大的友谊”的原因。

 

8.小说为何定名“孤独”,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小说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贡多的开拓、发展和毁灭。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所特有的,就是一种“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尽管也有许多人为打破这种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描写这种孤独所造成的愚昧、落后、保守、僵化的现象,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整个社会,成为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9.“百年”表示年代久长,“孤独”的反义是团结。

小说整体上呈现出来的奇幻与现实相交织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课文真实地描绘了吉卜赛人的到来给小镇带来的热闹景象,也逼真地描述了布恩地亚一次次做科学实验的情景,还有乌苏拉带领孩子们在菜地劳动、布恩地亚教孩子们知识的场面等,都表述得很真切。但与这些真实的描绘相交织的还有许多奇幻的因素,如当吉卜赛人拽着两块磁铁走家串户时,磁铁就会使“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再加远征队的人“一个个像梦游病人似的,借助着萤火虫微弱的闪光,在这恶梦般的天地中行进。他们不能往回走,因为有一种新的植物转眼间就会长大起来。不一会儿就会把他们边走边开的小路封闭了”。还有“奥雷良诺是第一个在马贡多出生的人,到三月份就满六岁了。他好静而孤僻,在娘肚子里就会哭,生下来时睁着眼睛。给他剪脐带时,他就摆动着脑袋辨认房间里的东西,还以好奇而并不惊慌的神态察看着人们的脸庞。然后,他不再理会前来看望他的人们,却专心致志地盯着那棕榈叶盖的顶棚,房顶在雨水的巨大压力下眼看就要塌下来了”,等等、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许多神秘气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10.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观点一:马孔多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观点二: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观点三: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第一代的族长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而其长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叫阿尔卡蒂奥。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如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标题具有怎样的含义?

“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马尔克斯其它一些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共同的主题。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12.主题归纳

本课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抉择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描写马孔多人患上了“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了巨大冲击。作者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

 

13.总结魔幻现实主义在本文中的特点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真”。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在这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且栩栩如生的世界。

1)“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

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 

(2)荒诞、夸张的描写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

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作家充分发挥想象,置现实于神话氛围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张、渲染,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比如,在丽贝卡要来马孔多之前,奥雷里亚诺未知未觉,“‘我不知道是谁,’他坚持道,‘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

(3)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马孔多居民患上失眠症,之后开始失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把日常用品贴上标签注明用途。人们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了马孔多的过去和现在。作者对失忆的描写,表现出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了巨大冲击,包含了作者对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思。

 

(二)教案片段

一、导入解题

1.学生谈谈自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离奇、不可思议;神奇;荒诞、夸张、并不失真;有象征意味……

2.作家作品

1)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马尔克斯从小受外祖母神话故事的影响,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荒诞神奇,但无不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的土壤上,马尔克斯在创作中又采用了阿拉伯神话故事和印第安民间传说的技巧,兼容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善于把现实主义的场面、情节和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景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枯枝败叶》《百年孤独》《霍乱时机的爱情》。

2)《百年孤独》

作品影响及评价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级作家。《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创作背景

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③本课前面的情节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普赛人偶尔来访,带来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食物,却被村里人看作魔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普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邻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二、文本研习

学习活动一: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广(mào) (chuí) (yú) 怪(pǐ)

(bá)   (cuō)   发(jì)   (qìn)

(jiù)  污(huì)  (diàn) 铁(zhēn)

2.明确词义

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

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

目瞪口呆: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辗转反侧:形容由于思念很深或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学习活动二:清理情节

1.理清人物关系(引导学生看课后学习提示中的本课主要人物表)。

2.复述故事。

3.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写原本封闭的马孔多与外界沟通后变了样。

第二部分(3-14):写丽贝卡的吃土症和失眠症的表现以及给马孔多带来的 影响。

1. 小说中哪些情节表现“魔幻”的特点?这些情节是否有深层含义呢?

1)找出具有“魔幻”特点的情节:

①奥雷里亚诺的预言。奥雷里亚诺说:“有人要来了”“我不知道是谁”“但不管是谁,人已在路上了”。果然,到了星期天,丽贝卡来了。

②遗骨不时出现,而且“像母鸡抱窝似的咯咯作响”。

③丽贝卡吃土。丽贝卡来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数天。什么也不肯吃,竟然没有被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

④马孔多的失眠症。从丽贝卡开始,继而蔓延到整个马孔多。被感染的人一开始只是失眠,后来变得健忘,最后会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2)结合背景探讨情节的深层含义:

①马尔克斯把这些魔幻的情节融入对现实的描写中,使现实主义题材改变本来面目,披上神秘色彩,即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使文章增添了许多神秘气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②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马孔多居民患失眠症”这一情节的深层含义是耐人寻味的,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正是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作者在这里通过对马孔多居民患失眠症的描写,暗指拉丁美洲人民由于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孤独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的遗忘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这象征意义实质上包含了作者对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思和清醒的批判精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

学习活动三:分析形象

1.从文中看,布恩迪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示范分析,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他的有关语句)

讨论明确:他是一个身材健壮、智慧过人、想象力丰富、极富号召力和超人的探索精神的男人。

1)布恩迪亚做事情执着而有魄力。

他是村子里富于进取心、最有事业心的男人。他规划全村的布局和街道的设计,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让马孔多成为幸福的村庄。

2)布恩迪亚极有责任心。

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并且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

3)布恩迪亚易于接受新事物。

“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认为这比自己广袤的幻想世界更为神奇”是因为马孔多的新气象;为了避免遗忘,奥雷里亚诺为器物贴标签,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

2.乌尔苏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并概括。(小组合作探究)

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它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或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一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学习活动四:鉴赏技法

1.介绍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流派。它立足于拉美现实,运用荒诞派的手法,将拉美的现实生活与神魔鬼怪等幻觉的东西融为一体,往往写得晦涩难懂。它在拉美兴盛,又接受欧洲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又有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其中的传说、神话、巫术、幻觉、怪诞成分为作家所吸收。

代表人物:马尔克斯。

原则: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特点:

1)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

2)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

3)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2.探究“魔幻现实主义”在本文中的表现。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真”。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在这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栩栩如生的世界。

1)“魔幻”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

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 

2)荒诞、夸张的描写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

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作家充分发挥想象,置现实于神话氛围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张、渲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在丽贝卡要来马孔多之前,奥雷里亚诺未知先觉,“‘我不知道是谁,’他坚持道,‘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

3)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马孔多居民患上失眠症,之后开始失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把日常用品贴上标签注明用途。人们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了马孔多的过去和现在。作者对失忆的描写,表现出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了巨大冲击,包含了作者对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思。

学习任务五:探讨主旨

1.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观点一:马孔多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观点二: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观点三: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第一代的族长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而其长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叫阿尔卡蒂奥。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如布恩迪亚忙于整治市镇,乌尔苏拉忙于照看家庭,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标题具有怎样的含义?(结合背景分析)

“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马尔克斯其它一些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共同的主题。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3.主题归纳

本课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描写马孔多人患上“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的巨大冲击。作者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

三、拓展延伸

2014年4月18日,《百年孤独》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不仅因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还以深刻独到的美学追求著称于世,请参照示例为他写一段墓志铭,对其作品或成就进行评价。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示例一: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他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示例二:马尔克斯的墓铭志:躺着仍然想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为世人勾画丰富多彩的幻象世界。

 

附:板书设计

(三)能力训练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拽(zhu4i)      一绺(li()       挨(1i)家串户

B.灼(zhu$)伤     夯(h1ng)实      脱手 (d9)足

C.黏(ni2n)稠     招揽(l3n)       经济拮(ji6)据

D.罹(l0)难       湮(y1n)没       推推搡(s3ng)搡

2.下面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陶醉  怔住  无可直疑

B.神密  吟诵  昏头转向

C.魁伟  嘲弄  专心致志

D.着磨  窒息  首屈一指

3.下列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妻子乌苏拉·伊瓜朗饲养这些家畜,原是想用来振兴每况愈下的家业的,但她劝阻不了他。

B.这使他足不出户就能泛舟神秘之海,漫游荒漠之地,还能跟显贵要人交往。

C.墨尔基阿德斯总是诲人不倦的。他对朱砂的魔鬼习性作了一番博学的解释,但乌苏拉不理他那一套,她带着孩子祈祷去了。

D.那么多不同种类的鸟儿啾啾齐鸣,真是令人不知所措。

4.下列句子中,填上哪一组词语最恰当?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    )对磁铁试验的失败尚难以自慰,(    )这时,(    )又想出了一个点子:利用这项发明制造作战武器。墨尔基阿德斯又一次劝阻他,(    )最后还是收下了两块磁铁和三块殖民地时期的金币,把放大镜换给了他。

[    ]

A.虽然  但  却  但

B.虽然  可  但  所以

C.即使  但  也  所以

D.即使  可  也  但

5.下列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

②他拽着两块铁锭挨家串户地走着

③大伙儿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

④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

⑤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

⑥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

⑦任何东西都有生命

⑧吉卜赛人声音嘶哑地喊道

[    ]

A.②③⑤④⑥⑦⑧①

B.②③⑤④⑥①⑧⑦

C.②③⑤⑥④⑦⑧①

D.②③⑤⑥④①⑧⑦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罗马最有影响的三位作家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B.《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变形记》都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

C.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和魔幻现实主义等,它是20世纪20—70年代遍及全球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的总称。

D.19世纪30年代开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流。

课内纵横

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一手拉着一个孩子,怕他们在混乱中走失。一路上他碰到镶金牙的江湖艺人和六条胳臂的杂耍演员。人群散发出来的屎尿恶臭和檀香味混合在一起使他感到窒息。他像疯子一样到处寻找墨尔基阿德斯,想让他来揭示一下这场神话般的恶梦中的无穷秘密。他向好几个吉卜赛人打听,但他们都听不懂他的话,最后他来到墨尔基阿德斯经常搭帐篷的地方,在那里遇到一个神情忧郁的亚美尼亚人,那人正在用西班牙语叫卖一种隐身糖浆。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推推搡搡地穿过看呆了的人群时,那人已经一口喝下了一盅黄澄澄的东西,他赶上去问了一句话。吉卜赛人用诧异的目光扫了他一眼,随即化成了一摊刺鼻的烟雾腾腾的沥青,他的答话在上面飘荡:“墨尔基阿德斯死了。”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一听这消息竟怔住了,他木然不动极力抑制着悲痛,直到人群被别的把戏吸引而散去,那忧郁的亚美尼亚人的沥青已经完全化成了蒸气。后来,其他吉卜赛人也证实,墨尔基阿德斯在新加坡沙滩上死于热病,他的尸体被抛入爪哇海最深的地方去了。孩子们对此消息不感兴趣。他们缠着父亲带他们去看曼菲斯学者们惊人的新发明。据张贴在一顶帐篷门口上的广告上说,那是属于所罗门王的。孩子们一再要求,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就付了三十个里亚尔,带他们走到帐篷中央。那里有一个浑身长毛、剃了光头的巨人,他鼻子上穿着一铜环,脚踝上拴着一条沉重的铁链,正守护着一只海盗箱。巨人一打开箱子,里面就冒出一股寒气。箱里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中间有无数枚小针,落日的余辉照射在小针上,撞成许多五彩缤纷的星星。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看懵了,但他知道孩子们在等待他马上作出解释,于是他大胆地嘟哝了一声: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不,”吉卜赛人纠正说,“这是冰。”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没有听懂,他把手朝冰块伸去,但巨人把他的手推开了。“摸一下还得付五个里亚尔。”他说。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付了钱,把手放到冰上呆了几分钟,接触这个神秘的东西,使他心里觉得既害怕又高兴。他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于是,又付了十个里亚尔,让孩子们也体验一下这神妙的感觉。小霍塞·阿卡迪奥不肯去摸。奥雷良诺却与乃兄相反,他往前跨了一步,把手放在冰上,可马上又缩了回来。“在煮开着呢!”他吓得喊叫起来,可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没有理他。他被这个无可置疑的奇迹陶醉了,这时竟忘掉了他那些荒唐事业的失败,忘掉了被人丢弃而落入乌贼腹内的墨尔基阿德斯的遗体。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就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

“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7.“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推推搡搡地穿过看呆了的人群时……墨尔基阿德死了”这一情节,体现这部作品什么样的风格特点?试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写吉卜赛人用冰块赚取马贡多的里亚尔(钱)这一情节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分析“这时竟忘掉了他那些荒唐事业的失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午夜电话

 

□[美国]克利斯蒂·克雷格著  艾草译

 

我们都知道午夜的时候突然来一个电话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午夜电话也是一样。我一听到电话铃响,就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去抓话筒,同时看了看时钟上的红色数字。午夜。当我抓起话筒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恐慌想法充斥着我睡意矇眬的大脑。

“你好?”

我的心突然沉重地一跳,下意识地把话筒握得更紧一些,眼睛注视着我的丈夫,此时,他正把脸转向我这一侧。

“妈妈?”由于静电干扰,我几乎听不见电话里的低语声,但是我立刻想到了我的女儿。当电话另一端那个年幼的带着哭腔的绝望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伸手握住了丈夫的手腕。“妈妈,我知道现在已经很晚了。但是,不要……不要说话,听我说完。在你问话之前,是的,我喝了酒。我一路驾车回来,跑了好多英里的路……”

我猛吸了一口凉气,松开丈夫的手腕,把手覆在前额上。睡意仍然搅扰着我的大脑,我努力压抑住内心的恐惧。有什么事情不太妙。

“我很害怕。我所能考虑的就是如果警察对你说我已经死了,这会对你造成多大的伤害。我想……回家。我知道离家出走是错误的。我知道你很为我担心。我几天前就应该给你打电话了,但是我害怕……害怕……”极度压抑着痛苦的啜泣声通过话筒灌注到我的心里面。我女儿的面孔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睡意矇眬的意识变得清晰起来:“我想……”

“不!请让我把话说完!我请求你!”她恳求道,声音里没有太多的愤怒,但充满了绝望。

我住口不言,开始考虑该说些什么。这时候,她继续说:“我怀孕了,妈妈。我知道我现在不应该喝酒……尤其是现在,但是我很害怕,妈妈。非常害怕!”声音再次中断了,我咬着嘴唇,觉得自己的眼睛湿润了。我朝丈夫看了看,他正静静地坐在那里。他问:“是谁?”我摇摇头,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跳下床,走出房间,几秒钟后拿着一台手提电话回来了。他把电话贴在耳朵边听着。

她一定听到电话里的咔嗒声了,因为她问:“你还在听吗?请不要挂断电话!我需要你。我觉得很孤独。”我抓着话筒,注视着我的丈夫,寻求指导。“是的,我在听,我不会挂断的。”我说。“我早就应该告诉你,妈妈。我知道我应该告诉你。但是我们一谈话,你就只是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你读过所有关于如何处理事情的小册子,但是一直以来,都只是一个人在说。你从不肯听我说。你从不肯听我告诉你我的感觉。好像我的感觉一点也不重要。因为你是我的母亲,你认为你知道所有的答案。但是有时候,我不需要答案,我只想有人听我说。”

我觉得喉间哽着一个硬块,眼睛注视着床头柜上放着的那本打开的《如何跟你的孩子交谈》的小册子。“我在听着呢。”我轻声说。

“你知道,我驾车回到这条路上来,才开始想到我的孩子,想保护他。接着,我看见了这个电话亭,我仿佛又听到你说不应该喝酒,更不应该酒后驾车的话。于是我叫了一辆出租车。我想回家。”

“你做得很对,亲爱的。”我说,我觉得心里的痛苦有所减轻。我丈夫坐得离我更近一点,把他的手指插进我的手指中。我从他的触摸中知道他心里想的和我一样,并且认为我说的恰到好处。

“不过你知道,我认为我现在能开车。”“不行!”我猛咬了一下嘴唇。我的肌肉变得紧张起来,我紧紧地握住丈夫的手。“你要等出租车来。在出租车到来之前不要挂断电话。”

“我只想回家,妈妈。”

“我知道。但是为了你的妈妈,你必须这样做。请你等出租车来。”

我听到电话里一片沉寂,心里很害怕。我听不到她的回答。我咬着嘴唇,闭上眼睛。无论如何,我必须阻止她亲自开车。

“出租车来了。”

仅仅在我听到电话里有人叫出租车的那一刻,我才感到如释重负。“我回家了,妈妈。”我听到电话咔嗒一声挂断了,接着话筒里一片寂静。

我下了床,眼里盈满了泪水。我走到客厅里,来到我的16岁女儿的房间里。黑暗、沉寂笼罩着房间里的一切。我的丈夫来到我身后,用胳膊搂着我,他的下巴贴在我的头顶上。我擦去脸颊上的泪水:“我们必须学会聆听。”我对他说。

他把我的身体扳过去面对着他:“我们会学会的。你就瞧着吧。”然后他把我拥进怀里,我把头伏在在他的肩膀上。我任由他抱着我。过了一会儿,我站直身子,注视着女儿的床。他深思了一秒钟,然后问道:“你认为她会知道她拨错号码了吗?”

我看着我们熟睡中的女儿,然后转向他说:“也许这不是一个拨错的号码。”

“妈妈,爸爸,你们在干什么?”女儿的声音从棉被底下传出来,有点模糊。女儿从床上坐起来,我走到她的床边。“我们正在练习。”我回答。“练习什么?”她咕哝了一问,又躺了回去。她的眼睛很快又闭上了。“练习聆听。”我轻声说着,用手抚摸着她的脸颊。

(原载《青年参考》2001年10月8日)

11.从全文看,“午夜电话”是一个什么样的“电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这个人物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析本文的行文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zh9)  2.C  3.C  4.A  5.A

6.B(《变形记》的作者未获诺贝尔文学奖)

7.现实和魔幻结合。吉卜赛人表演是魔幻的,观看表演是现实的

8.用吉卜赛人的聪明智慧反衬马贡多人的愚昧

 9.自作聪明、不懂装懂

10.与前面形成照应,也说明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健忘

11.是一个错打的电话

12.关心他人,善于倾听陌生人心事的母亲

13.善于设置悬念,结尾出乎意料之外

14.父母应倾听子女的心声,不然就会产生不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