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名家设计分享:《始得西山宴游记》学习方案

作者:贺聪  日期: 2022-08-28  点击: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习方案

 

〖情境任务〗

在中国,有一种“山水因人而胜”的独特文化现象。山水名胜,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文。事实上,山水名胜与人也是彼此成就,如敬亭山之与李白、醉翁亭之与欧阳修……还有,西山之与柳宗元。

20199月,湖南永州零陵区政府开始着力开发“西山文化”,整合众多人文与自然资源,形成西山文化集中体验展示区。我们体验柳宗元的宴游之乐,参与西山文化设计,梳理传承“西山文化”

 

〖课前学习〗

1.对照注释,通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1)给加点字注音

人(         施施而行(         而起(         莽(       

焚茅                  席(         然洼然(         

若穴(         萦青白(                  气(       

2)查字典,解释加点字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上高山,入深林,回溪(              

到则草而坐(             

醉则更相枕以卧(            

意有所极,梦亦同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指异之(           

过湘江,染溪(            

萦青缭白,外与天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故为之文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课中学习〗

任务一:发现柳子宴游的真相

“问君醉梦缘何事?君言不解其中意。”请依据下面途径(自选途径)探究柳宗元“诸山之游”“西山宴游”的差异,发现柳宗元宴游的真相。

 

诸山之游

西山宴游

我对两者差异的理解

宴游的真相

 

 

披草而

 

 

 

 

箕踞而遨

 

 

 

 

 

 

 

 

 

 

 

满酌,颓然就

 

 

 

 

 

 

 

 

 

 

 

 

 

 

 

 

任务二:探究西山之怪特

阅读文章,简要概括西山的怪特之处。

语句

怪特之处

 

 

 

 

 

 

 

 

 

 

 

 

 

 

 

 

 

任务三:参与西山文化设计

活动1:“西山文化”开发中心计划在西山之巅建造一座观光亭,请依据《始得西山宴游记》,为观光亭命名(匾额),并撰写一副楹联。

活动2:开发中心举办大美零陵,西山看山旅游推介,需要一段西山自然景致推介词300字左右),请依据《始得西山宴游记》创作

 

 

 

 

 

 

活动3:对于“西山文化”的内涵,开发中心莫衷一是。请你撰写一段文字(500字左右),解读“西山文化”之精髓。

 

 

 

 

 

 

 

 

 

〖课后学习〗

完成下面的文言梳理任务:

1.查字典,梳理“穷”“始”“为”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2.找出文中的所有“而”“之”字,依据用法和意义分类整理。

3.找出文中的省略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各一句,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