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名师评《变形记》《红楼梦》

作者:钱玉琴  日期: 2022-07-18  点击:

评课之 1抓住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赏花观景

——听彭岩老师讲授《变形记》有感

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往往就像一个门闩被抽开,轻易地就打开了一片洞天。而高效的语文课,往往就是在中心问题的引领下,老师带着学生,跨进洞门,寻幽探胜,赏花观景,采撷果实。这花叶、这果实、这胜景,就是那文本中如珍珠般闪闪发光的词句!老师就是那高明的导游,学生就是那赏景的人。

听完彭岩老师讲授《变形记》,我就有这样的感受。

在这堂课上,彭岩老师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被老师当做课题板书在课件上的一句话——“当格里高尔陷入困境时,以此打开了本节课的洞天福地。我们看老师是如何就这个中心问题,带领学生一步步赏花观景的。

第一次追问:什么是格里高尔的困境?格里高尔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这是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也是阅读这篇小说的关键。这个困境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变成甲虫不仅仅是《变形记》的中心事件,也是本节课要讨论的中心事件,甚至还是格里高尔人生的中心事件。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后,许多东西都改变了,工作和生活,家人的态度,社会的看法,都发生变化了。就在这个变化中,作家要表达的许多想法,都包含在里面了。

第二次追问:这个困境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后才形成的么?这个问题颇有难度,它似乎是对上一次追问的否定。第一次追问,不正是说变成甲虫以后遭遇困境的么?因此说,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追问。老师为拂去留在学生心头的疑问,带领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去前文中寻找答案。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小说,发现,格里高尔的困境不仅仅是变成甲虫变成甲虫只不过是一次形体的突变,其实困境早已存在,这就是工作的压力,人性的扭曲,社会的荒诞,人情的冷漠和功利……等等,这一切才是格里高尔真正遭遇的困境。这样的追问和品读,是十分有深度的。

正当学生被灰暗的社会和冷酷的现实迎头痛击,情绪有些低落时,老师又开始了第三次追问:遭遇困境后,我们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又有哪些言行和变化?把学生引向积极的理想主义的思考。这一段品读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师不断地激活学生,去读那一段,看格里高尔如何开门。这一只丑陋的甲虫,他要打开门去工作,要攒钱送妹妹去音乐学院深造读书!然而,对一只甲虫来说,要想打开门,是何等的艰难!这些个动词,就好像是一些重锤,重重地敲打在读者的心灵上。也难怪有些学生激动,当堂就有学生说,一个惊悚变形的人,在如此的困境中还能一心想着家人,想着亲情和责任,这种爱的情感和行为实在令人感动!那一刻,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十分动容!

然而,变成甲虫还不是格里高尔的灭顶之灾,真正将格里高尔推向死亡的是变形的亲情!即便是格里高尔正在做出努力的姿势,想要为家里做一点事情,他最亲的亲人还是不能接纳他,还是要抛弃他!这就是这个冷酷的社会!据此,老师又开始了第四次追问:家人又是如何对待想努力工作的格里高尔的?我们看父亲的态度。父亲居然要打他。此时,老师带领学生连换了几个动词,报复攻击袭击,前面几个动词都不足以说明父亲对待格里高尔的打击力度,只有袭击这个词才能彻底表明父亲的冷酷和残忍!在此基础上,老师还适时补充说,甲虫不是乌龟呀,它没有坚硬的壳,学生马上接话说,最终一个苹果很不幸的砸到后背上,镶嵌在壳里,并且陷进去了、嵌进去了。这是多大的力量啊!简直就是虐杀,这是要置人于死地啊!是什么样的仇恨,让格里高尔的父亲变得如此惨无人道!简直不可理解。然而,这样的社会现实偏偏就是真实的。你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由此,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作家的笔力功夫!

至此,学生就很自然地总结出本文的主题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异化原本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估计学生十分难懂,没料想,在老师的带领下——不如说是在中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竟然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来了,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此基础上,老师仍在带领学生思考,他要把学生带到更深远的地带,让学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有更加有质量的思考。通过比较,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辨析同是变形,不一定都是异化的问题。孙悟空七十二变,有没有异化?匹诺曹说谎变出长鼻子,有没有异化?聊斋里,人变成蟋蟀有没有异化?老葛朗台,瞅着金子发狂,有没有异化?一连串的追问,再一次把探讨异化的问题引向深入。这也是一节好课的标志。高效的课堂,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的,之后,又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向下一次课堂。

本节课通过一个中心问题当格里高尔陷入困境时,层层追问,引领学生不断地走向文本深处,学生在品词读句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卡夫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魅力,又对关于人性的异化问题,有了深刻、痛切而透彻的认识。真是一箭双雕、一课多得!

 

评课之 2用课文带动对原典的阅读

——孙洁老师《红楼梦》名著导读课例谈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著节选,他们是编者精心选择的片段,可以起到引读名著的作用,但还不够,对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原典更重要。

(一)课堂实录

我在教学人教版必修四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书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金陵十二钗;但全班 34 人中竟然有2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林黛玉。看来,亟须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原典。

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试图还原林黛玉真实面目的尝试: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让学生进行自读,让他们看到原典更多的情节与文字,然后全班共同研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和做法具体如下: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学生的结论:

优点:才华出众,美丽非凡,聪明颖悟。(11人)

缺点:敏感多心,尖酸刻薄,脾气大,又自卑。(23人)

第二个环节:回到原典,看看林黛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人家就有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

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

师: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一提到宝钗,黛玉就要和宝玉闹。那么其他地方,她是否也如此敏感呢?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师:在这里,挑剩下的宫花为什么会刺痛黛玉的心?生 :这 正 表 明 了 黛 玉 的 自卑。送宫花本是一件高兴事,但她老觉得别人冷落自己,所以对下人口无遮拦地发泄自己心里的不痛快。

师:那我们再比较一下,另外一个主子——宝钗是怎么为人处事的?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贾母因问 宝 钗 爱 听 何 戏 ,爱 吃 何 物 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

生:宝钗很会讨人欢心,不是一味凭自己喜恶,而是按着贾母的心思说话,让贾母非常高兴。黛玉就单纯多了,想什么说什么。

师:宝钗是稳重和平的,一般不会和谁发生激烈的争端,与人相处时知道留有余地,所以贾府上下对她交口称赞。黛玉比起她,就显得心无城府。现在我们触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林家千金、贾母最心疼的外孙女,黛玉的敏感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来把黛玉与宝钗的家世进行一下对比。

回《薄 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薛姨妈)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黛玉道:“……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师:对比一下家世和旁人的态度,能看出什么?

生:宝钗受到了王夫人等的隆重接待。

生:宝钗家大业大,她们住在贾府,但没有用贾府的东西;黛玉是完全依附在贾家,自己身上没有什么财物。

师:黛玉来的时候,是从小小的角门进入的,随从只有一个丫鬟和一个奶娘,贾府的女眷是在正房中等待她。而王夫人对薛家是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这是何等亲密!黛玉年纪尚幼,就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家业飘零,门衰祚薄,只好依傍外祖母,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甲戌本《石头记》第三回回目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对此,脂批是(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师: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贵族家庭,大家对孤女黛玉是恭敬的,但实质是什么呢?

生:应该只是表面上的恭敬。

生:家族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贾母又是疼爱黛玉的,应该是做给贾母看的。

师:是的,贾府上下对林黛玉表面的恭敬,实质上是对贾母的敬畏,甚至是在借林黛玉来讨贾母的欢心。以黛玉的聪慧,是非常明白的。她似一叶扁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漂浮,不知归依何处,那么,她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

生:《林黛玉进贾府》里说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应该是她在贾府里的生存观念,但她为什么又老是那么尖刻呢,不怕得罪人?

师:当一个大家闺秀寄人篱下时,内心是敏感的,更是自尊的,面对别人的轻慢,她选择的是直露,这实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在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宝玉的感情是她心中的安慰,但宝玉的多情又使她有一种不安全感,她就用各种方式来向宝玉印证这份情感,所以,敏感尖刻是她抵御生活折磨的方式。

师:我们明白了黛玉尖酸刻薄、敏感多疑的性格来源,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她的性格也是有多个侧面的,我们再看几处描写。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紫鹃笑道: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作为一个丫鬟,紫鹃为什么会说起黛玉的终身大事?

生:丫鬟的地位是卑微的,但紫鹃能够站在黛玉的角度为她考虑,劝她及早作定终身大事,可以看出在等级森严的府第中,二人之间没有尊卑、主仆之分,紫鹃对黛玉的关怀正说明黛玉对她平时的真心。

师:所以说,用我真心换你真情。我们再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香菱学诗》,请思考:香菱为什么拜了黛玉为师,而不是宝钗?

生:首先说明黛玉有才华,其次说明黛玉是个热心之人。

师:黛玉对紫鹃是真心的,而对不相干的一个侍妾能如此热心,充分说明了黛玉的本真。这种本真,不也是对一个充满面具和谎言的贵族府第的极大讽刺吗?

师:再问问大家,在《红楼梦》中,谁是最美的?

生:黛玉和宝钗都挺美的。

师:大家再看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写宝玉看到宝钗,比林黛玉 另 具 一 种 妩 媚 风 流 ,不 觉 呆了。第六十三回《寿怡红君芒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各人抽花名签,宝钗抽到的是牡丹,上题艳冠群芳四字,还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这把宝钗的美置于群芳之首。然而,宝玉真正爱的是谁?

生:毫无疑问是黛玉。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袭人道: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师:宝钗如此之美,宝玉也曾因宝钗的美而生爱慕之心,可为什么宝玉还是没有喜欢她呢?

生:因为宝钗老劝她考科举,这是宝玉最反感的,而黛玉不曾说这种话。

师:是的,最反感仕途的宝玉知道,只有黛玉理解自己的心灵和追求,是他的知己,与他精神相通。这相通,意味着他们都站立在沽名钓誉的泥浊世界之外,他们来自世外仙山,身心都保留着从仙境带来的纯净之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美,所以,宝玉对黛玉的爱任谁都无法撼动。作者曹雪芹也在借二人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追问: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追求的功名、声色、权力到底有什么意义?人到底应该如何以人的方式生活在这世界上?这也正是此书伟大的历史进步性。

第三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葬花辞》,并总结全课的分析。

师:《葬花辞》是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表现了她要保持自己的洁来”“洁去,不愿陷身污浊现实的理想。作家刘再复在《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曾赋予黛玉泪人之称:所谓泪人,乃是至真至诚至纯至粹之人,或者说,是以泪为生命、为灵魂、为生死标尺的至情至性之人。她的泪,让我们看到人类世界有如此纯粹、真挚、美好的心灵存在。

刘再复先生说:《红楼梦》是对黑暗、变态、势利、奴性文化的批判,它启示人逃离污浊虚假的名利之乡,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红楼梦》的立场是人性立场,不知算计、远离机谋伪善、拒绝世故的婴儿状态与少女状态,即人类的本真本然状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性情的人往往不被当世所容或无法与世俗共进退,像阮籍、嵇康、陶渊明、苏东坡。正因为他们的真性情,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心怀是坦荡的,精神是自由的,这些让后世的人永远膜拜。

《红楼梦》是一本大彻大悟之书。我们面对繁杂的世间,经常会感到犹疑彷徨,厌倦排斥,但当我们能够用智慧的心去体悟世界时,内心反而会更有力量,人生所处的境界已然不同。它不但是一本文学著作,更是一本哲学著作,一本让心灵得到超越的哲学著作。

 

(二)课例点评

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都是文选式的,这决定了篇幅长一些的散文或小说不太可能完整地收入 ,长 节选;又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和考试分数的压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太可能直接将一部长篇经典引进课堂。久而久之,就造成学生阅读经典时零敲碎打,好端端的一部经典作品被碎片化了。这既导致经典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流失与破碎,也使学生的阅读力缺少深度和完整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被强行削弱。这是目前文选式阅读的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对经典原作的阅读。

怎么读?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课外阅读,甚至打破课内课外阅读的壁垒,直接将长篇经典引进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阅读原典,在课外更要完整地阅读。这样做,算是对 。尽管如此,仍然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教学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因此,阅读名著,需要探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孙洁老师实践的这一节《红楼梦》名著导读课,无论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具体引导,都可圈可点,值得认真分析和总结。我认为,这节课至少有四点值得肯定:

第一,教学的出发点是从发现学生的阅读问题开始的,这就是 ,使 对性。在自由阅读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阅读林黛玉时发生偏差,喜欢林黛玉的少,不喜欢林黛玉的多。尽管这种情况可能不出意料,但一旦发生,仍然值得去引导。因为从原著来看,曹雪芹对林黛玉是偏爱有加的。学生站在新时代的立场上,不喜欢这个人物情有可原,但不太符合原著的思想倾向。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时,许多情感是先入为主的,他们并没有深入走进文本,也就是说,他们对原著的阅读不深入,有偏颇。这个问题刚好可以上升为一个教学问题,一则它来自于学生,是需要解决的;二则学生讨论起来也会有兴趣,可以由浅入深;三则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一次次回眸文本阅读。

第二,语文意义上的阅读应该讲究效率,而带着问题阅读,并且对相应的阅读材料加以整合,可能是最有效的阅读之一。孙洁老师正是这样做的。考虑到学生阅读时间有限,也考虑到阅读效率问题,孙洁老师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供学生仔细研读。这实质上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样的指示性阅读,一方面缩小了阅读范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阅读效率。

第三,阅读课必须有较强的阅读文本意识,不能空对空地讨论,在这一点上,孙洁老师做得很好。她带着学生一次次回眸文本阅读,让学生自己探索字里行间的信息,自己总结出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从而使人物一次次亲近学生,也让学生一点点读懂林黛玉的苦衷、多情与敏感。孙洁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把自己的阅读观念强加给学生(我相信孙洁老师对林黛玉有自己的深入思考,这从她最后的总结性发言中可以看出),而是把阅读文本的权利切实还给了学生。

第四,任何一种阅读课,都应该有价值倾向的引导,换一句话说,教师必须对学生发言,对作者发言,对经典原作发言,这既是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教师赢得学生敬重的一个方面。教师必须明确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孙洁老师就这样做了,最后一段总结性的指导,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林黛玉的认识,显示了教师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阅读平台上,即看看名家对经典作品的态度,另外还使这节课的推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课就上得有点艺术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