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莫失莫忘,花绽千秋
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高一8班 吴文轩 指导教师:赵妍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谈谈经典是否该成为 IP的问题。
“IP”一词近年来已悄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每每谈起各类经典之作,我们或多或少的总会提及“IP”—— 一个包罗作品本身及其世界观、衍生物的词汇。私以为,于经典而言,成为“IP”不失为发掘其价值的主要方式。
对于改编一事,各家评论向来褒贬不一,不同的受众群体对改编之作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譬如上世纪末被年轻人奉为经典的《大话西游》,在看惯了老版的《西游记》的老一辈眼中,却显得离经叛道。86版《西游记》的主演六小龄童老师就曾用“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一语批判,对改编后的《大话西游》不甚看好。但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大话西游》最终站上了经典的神坛,为改编之作正名。我认为,我们应以一种包容、开放的眼光看待改编。如果说创作是种植的过程,那么改编便是嫁接,结出来的果实如何,只有待其成熟才知晓。
既然“改编”之创作未来可期,其“可期之本”又在于何?
私以为,应在于传承性。经典固有其“璞玉常有光”式的影响性,永恒性,可要促经典之传承,则必先确保其在公众中有长久的热度。若鲜为人知,又谈何影响;若无人所知,又谈何永恒。六艺中的《乐》业已失传;曾盛极一时的曲调“清平乐”也在元明清风雨飘摇中式微;即使扬名中外如《诗经》,其原作也早已化作尘埃,唯其旁支《毛氏诗经》传世。文化史上的种种遗憾无不在告诫我们:将经典流传于后世,是多么重要。而改编正是传承原作热度,发扬经典荣光的重要途径。使老树发新枝,不仅为“新枝”提供了深厚的底蕴,也维系了“老树”的存续,何乐而不为乎?这便是改变的意义所在。
既如此,改编之谛又在何?私以为,应在于对经典的创新性。当下,正是文化、科技发展的“大爆炸”时期。越百年变迁,纵为经典,也不免有其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改编之妙,恰在此时彰显。优秀的改编作品能超越时间的隔阂,搭建起百年经典和现世的桥梁。也能跨过空间的纵深,筑起经典的模型,以及新兴的思想重塑。日本作家太宰治就曾以席勤诗歌为蓝本创作《奔跑吧,梅勤斯》,并花大量笔墨描写原作所没有的心理活动,一反日本文坛忧郁之风,给当时的民众以正视历史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希望。无独有偶,胡适和鲁迅也曾改写《西游记》最后一回。将原作繁长冗杂的庆功仪式巧妙的改为“唐三藏割肉度群魔”。面对舍弃肉身的唐僧,对以前所为感到羞愧难当的妖怪们,也选择只吃一口或干脆不吃,表现出一种“舍生成仁”的时代精神。这便是改编之道,映射出的是时代所需。它们借经典之缘,为革新开道。
改编作为发扬原作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影视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你可以拍一部忠于原作的烂片,也可以拍一部增删无数的佳作。抛开影视作品的特殊性不谈,我们亦可从中明白:改编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其是否对原著有多少改动,而在于其是否有一个发人深省,反映时代的精神内核。如王尔德改编《莎乐美》,中岛敦重写《李陵》,这些作品与原作相比或多或少有所不同,但都在内核上具有独创性。也只有这样的改编作品,才能称为佳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按千分之一的读者将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重新描绘予世人,这便是改编,一个事于再雕琢的艺术。
让我们把思绪重新拉回当下。放眼中国,有太多的优秀文化故事,历史传奇可以改编。鲁迅先生就曾注意到了这一点,挥笔写就《故事新编》,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在当下,立于时代潮头,我们更应拒绝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底蕴改编成各种形式向世界传播。文化自信不应成为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我们应该勇于将经典改编诠释,像近年的“封神宇宙”系列电影与《新封神-哪吒重生》,都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文化输出的半壁江山,“改编”作品有资格,也有能力。
我们不会知道,大仲马在写下《基督山伯爵》的开篇时,是否曾与记录下无名复仇故事的警官有心灵共鸣;我们也不知道,陈凯歌导演在为《霸王别姬》按下开场键时,是否曾与作者李碧华促膝长谈。但这恰恰是改编作品之魅力所在,价值所在。
莫失改编之创新原则,莫忘“IP”之传承神髓,方能使经典之花千秋常绽,百代不凋。
点评:
本文开篇亮明观点:“成为‘IP’不失为发掘经典的方式”,接着从为何要改编及改编的精髓两方面展开论述,最后着眼当下,指出改编不失为传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全文论证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结尾再次亮明主旨,首尾圆合。文题就让人眼前一亮,而“创作是种植的过程,那么改编便是嫁接”“优秀的改编作品能超越时间的隔阂,搭建起百年经典和现世的桥梁”等观点独到,见识不俗。论证中古今中外丰富的材料引用,如《诗经》,太宰治的《奔跑吧,梅勤斯》,王尔德的《莎乐美》等信手拈来,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阅读积淀。论证中语言有理有据,精彩语言迭出,使文章兼具理性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