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任务型导学案
课题:“理想社会” 课型:新授课 主备: 周 华 审核:邵逸雯 【情境任务】 “理想社会”就是某个时代的某些人关于社会的最美愿景,人人都想生活在理想社会,但它是什么样子呢?是理想国还是乌托邦?千百年来,无数智者都在思考和描述。
【任务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思考诸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诸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异同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诸子及现当代进步学者的先进思想,思考新时代青年应该怎么做。 4.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和弘扬先秦诸子的先进思想,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信。
【活动过程】 任务一: 回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文章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展开,孔子评志过程中“哂”由“与”点的行为,表现出孔子所向往的社会有什么特点?思考:诸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异同点?你们比较赞同以上哪种理想社会?为什么?
任务二: 结合当前国情,分析我们是否完成了先贤们所构想的理想社会?
任务三: 1.解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2.理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3. 为了实现习近平提出的理想社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总结】
|
个性化备课 |
备注:
【设计意图】
由《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拓展阅读《好生》篇,《韩非子》中的《大体》,《庄子》中的《马蹄》,以及《墨子》中的《非攻》等篇目。所选文本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历程,学习本议题,传承和理解先贤们关于理想社会的智慧,思考其异同,发现其关联,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目的】
通过自主阅读,查找资料,思考诸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特点,进一步展现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模式及其构建途径,并学习诸子及现当代进步学者的先进思想,思考新时代青年应该怎么做。
【任务设计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1.自主阅读,做好资料搜集,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完成文本内容的理解。
2.小组讨论,展现成果。
3.学生点评。
【活动任务参考要点】:
一、诸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异同点?
儒家:太平盛世:自由、谦让、有礼
理念:仁政、礼乐治国
法家:至安之世:公平公正,人们依照完整的法令体系生活,没有私心杂念,烦怨,没有冲突,没有战争
理念:依法治国
道家:至德之世:民主、自由、平等、完全的朴素天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理念:无为而治、自愚并愚民
墨家:互相爱、互相恭、互相利
理念:兼爱、非攻、行义、节用
共同点: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都想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不同点:
(1)儒、法、墨家的和谐都是想通过一定的规矩和办法(仁义礼乐法等)达到的,道家的和谐是想去除仁义礼仪,回归纯朴,无为而治达到的;
(2)都想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的侧重点不同。
二、结合当前国情,分析我们是否完成了先贤们所构想的理想社会?
我国现阶段的5个基本国情:
1.(也是最基本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3.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4.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5.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平衡,城市化水平较低。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充分说明,我们要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学子
附:
一、《孔子家语·好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
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
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
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
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孔子曰:“君子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君子有五耻: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釐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雨至,釐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
釐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
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
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二、《韩非子·大体》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乎简,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三、《庄子·外篇·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生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四、《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