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一、内容的新闻性
序号 |
原版 |
统编版 |
1 |
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
在“五六十年代”前面加上了“20世纪”(第5段) |
2 |
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下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
“下世纪初”改为“21 世纪初”。(第29段) |
为什么这样改呢?这篇文章写于 2001年,选入教材时是2019年,在第1处改动中加上“20世纪”会让表述更加严谨。第2处改动中,原版“下世纪初”的表达可能会引起歧义:这个“下世纪”到底是相对于袁隆平发言的时间,还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因此教材改为“21世纪初”,显然更为精确。
序号 |
原版 |
统编版 |
1 |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
“1960 年”改为“1961 年”。(第5段) |
2 |
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 |
“16”改为“14”。(第17段) |
3 |
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 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
“全国十大科技新闻”改为“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28段) |
以上三处改动涉及的分别是年份、数字、专有名词。因为原版与事实有所出入,这些地方在教材中都修订了。
上述这些例子,看似只是一些无关宏旨的细枝未节,却恰怡是一篇人物通讯的生命线。因为“人物通讯”首先是“通讯”,具有新闻性。新闻性的核心是真实性,同时又讲究时效性。上述两个部分的改动分别体现了人物通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这些细节就算不改,也不会影响读者对袁隆平形象和事迹的整体把握。但是特意把这些细节提出来,就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人物通讯是不容许存在事实性的模糊或谬误的。哪怕是一篇已经发表了的文章,哪怕是再不起眼的细节,在选入教材时都应当再次从新闻性的角度检验与核查。
二、语言的准确性
序号 |
原版 |
统编版 |
1 |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
“必须”改为“要”。(第11段) |
2 |
……(袁隆平)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 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
“决不”改为“绝不”。(第16段) |
3 |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乎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已经被证明残缺不全的陈日理论从此被历史封存。 |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第18段) |
4 |
就这样,袁隆平挥卫了事实也就是捍卫了真理。 |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第24段) |
第1处,原版中“必须”与“不可避免”在含义上是重复的,因此教材把“必须”政成“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大段话在粤教版教材中改为:“袁隆平的发现,不可避免地向国际知名权威和他们的结论发起了挑战。”更为简洁。
第2处改动的两个词语值得辨析。“决不”表示一定不、决心不、坚决不,强调主观意愿上的坚决否定;而“绝不”表示完全不、全然不、绝对不,强调客观上的完全不可能。“决不”是对将来的行为表示否定;而“绝不”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物进行否定。因此改动后的“绝不”显然更符合文章所表达的语境。
第3处改动将“证明”改为“宣示”。“宣示”有展示、宣扬的意味,比起“证明”,更能体现袁隆平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教材精简了后面一段文字,表述更为简洁,原版用“残缺不全”来形容旧的学术理论并不合适,,因为科学理论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第4处改动,原版将事实等同于真理,但是事实未必就是真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统编版教材改动后,把两者区分开了,而且体现出一种先捍卫事实再捍卫真理的递进感。
从以上这些改动可以看出人物通讯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即要在保证避免语病的基础上,力求语言表达的贴切和得体。如果说“新国消息”追求的是简明扼要的客观叙述,那么“人物通讯”则允许作者主观上的表情达意,加人作者的感情色彩。上述改动,让语言更为简洁有力、掷地有声,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体会袁隆平坚定果敢的性格特点,也更恰当地传达出作者对袁隆平热忱的赞美。语言的准确运用让情感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三、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人物通讯的小标题就像是文章的眼睛,往往对全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把原版、统编
版和粤教版三个版本教材的小标题作比较:
原版 |
统编版 |
粤教版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
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小标题差异甚大,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谈谈他们更喜欢哪个版本。判断的标谁不同,得到的答案也自然不同。而如果从人物通讯塑造人物的角度来谈,笔者认为粤教版教材改得最好。
粤教版教材的小标题最为整齐,语法、人称、内容都保持高度一致:三个小标题都采用子“是”字判断句,结构清晰;人称统一改为“他”,更聚焦于袁隆平这一人物本身;内容也都贴合他作为科学家的特点。尤其是第一个小标题,有不少学生认为原版文章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在这里用来形容袁隆平并不合适,因为袁隆平作为科学家的勤勤恳恩、有志于农业事业与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意气风发、家情壮志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而粤教版教材改为“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就与这一部分写袁隆平既能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又能进行反复的科学实验,最终发现了杂交水稻的培育规律更为契合,强调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实践行动与精神。
而统编版教材和原版文章的差别主要在于,去掉了后面两个小标题上的引号。 笔者认为这里的改动似乎没有必要,因为这两个句子都是引用,而且只是泛泛地讲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与成就,并没有集中于袁隆平这一人物身上。
除小标题外,粤教版教材还有一处改动值得品味:
序号 |
原版、统编版 |
粤教版 |
1 |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
“侍者”改为“捍卫者”(第19段) |
这处改动,笔者认为颇为精彩,因为原版文章的“侍者”会给人一种尊卑贵贱之感,好像科学家是听从真理使唤的仆人。而改成“捍卫者”就能突出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守护真理、一往无前的可贵品质,既表现人物的典型特点,也在结构上和这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形成呼应:“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最后是统编版教材对原版文章作出的改动:
序号 |
原版、统编版 |
粤教版 |
1 |
袁隆平尽管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 |
去掉了“尽管”(第26段) |
2 |
1998 年,经权威的资产评估所评估,“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价值1000 亿元。在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麦加”那样的圣地。 |
删去了第一句“1998 年,经权威的资产评估所评估,‘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价值1000 亿元”。删去了“‘麦加’那样的”几个字。(第33段) |
第1处,统编版教材去掉了“尽管”这个连接词后,袁隆平“伟大科学家”和“凡人”的双重形象就显得没有那么截然对立:因为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普通人。
第2处的改动则颇有意思。原版文章写到袁隆平的个人品牌价值,这是商业性的东西,与统编版教材的单元主题——重点刻画作为科学家和劳动者的袁隆平——似乎不大契合,因此删去是有道理的。而删去“‘麦加’那样的”几个字则或许是出于弱化宗教色彩的考虑,这也有助于突出他身为科学家的人物形象。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改动,指向的都是人物通讯的另一大特性,即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一个人物,可能有很多事件很多特点,人物通讯应避免主题分散、面面俱到;而力求抓住典型事例典型细节,突出人物的典型特征。袁隆平的一生或许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和影响,然而文章则抓佳了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他“科学家”的身份。而更重要的是,上述改动还能够体现文学典型理论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问题。袁隆平除了有“科学家”的共性之外,更有他作为“科学家”的独特之处:他一生都实践和捍卫着实事求是的不变真理,一生都保持着“凡人”“泥腿子专家”的朴素本色。这样的个性,在改动之后的文章里,显得更为突出和鲜明。
综上所述,《喜看稻菽千重浪——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文章在选入教材时,是经过了相当程度的改动的。在诸多改动之中,笔者从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出发,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作为教学支架,希望能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人物通讯内容的新闻性、语言的淮确性、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这“三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