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04总第853期)》
读书笔记 2022.08
1. P32
儒道墨言说方式:
“取譬”:取他物而以明之也,主要指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事物打比方以言说事理,其论说过程隐含推类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重要方式,举例、比喻、类比均属于广义的“取譬”论说。
2.陆象山:“为学者患无疑,疑则有进。”
3. “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应以“整合”思想贯穿,凭借“整体化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相对完整的情境和任务中自主构建、不断反思和调整中养成”学科核心素养。(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4.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后三种的不同之处在于缺乏觉性,是人和动物的共通之处,后三种是具有觉性的真正属人的境界。
5.“文本的学习不能缺少参照系,否则就会因视野的逼仄遮蔽了作者的个性表达和读者的全面认知”[李正浪、李彬《在细读中培养“审美鉴赏”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9 年第11期]
6. P35
曹操的早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大体可以梳理成三个阶段。
阶段一:初涉仕途,崭露头角。二十岁,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他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惩治不法,后得罪权贵而遭报复,回乡闲居。后又被征召,但朝政腐败,无所建树。
阶段二:黄巾起义,一展拳脚。此时曹操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讨伐黄巾军,因功升迁,治事济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但权宦当道,只好隐居。春夏读书,秋冬弋猎。
阶段三:董卓乱政,逐鹿中原。董卓入京,废少帝,立献帝,倒行逆施,曹操“散家财,合义兵”首倡讨贼。后“设奇伏,昼夜会战”,大败黄巾军,建立青州军,自此实力大涨,开始逐鹿中原。
结论:曹操致力于建功立业,虽然几经沉浮,但矢志不渝。
陶渊明的早期经历也算是几上几下,大体梳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弱年失怙,总角闻道。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早失凭依,家境败落。他幼读诗书,同时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既“猛志逸四海”,又“性本爱丘山”。
阶段二:游宦谋生,动荡仕耕。陶渊明出仕并不晚,但客观上为了解决生计,且官职不高,几度反复;主观上出现仕与隐的矛盾,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又在出仕后仍然眷恋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可以说,他缺少没有祖辈荫庇下的自我奋斗、建功立业的诚意和毅力。
结论:陶潜虽然也有济天下的大志,但是缺乏平天下的手段、毅力和足够的耐心。
主题二:恨有高低
比较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三者都写痛苦,但境界有差别。李白的痛苦,源于极度自负下的极度失落,属于对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明而带来的心理落差:自认为才华横溢,但是朝廷没有为自己提供用武之地;缺乏相应的政治经验和政治耐心,在被政敌打击和遭挫后,就一味地自我放逐、自我放弃。这属于个人层面。
白居易的痛苦,源于政治诉求失败,遭遇贬谪后的政治孤独:有好友,但不在眼前;有理想,但不被认同;有爱好,但知音难觅。浔阳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突然听到琵琶声,唤起了心理认同;听其身世唤起自身遭遇和自我价值的认同。白居易的痛苦中有知音之乐,湿青衫的眼泪中有孤独得到疏解的快意。这也属于个人层面。
老杜的痛苦是个人和时代的杂糅,是自我和家国的混同,难解难分。所谓“四十无闻,斯不足畏”,怀有“致君尧舜上”之大志却终生为小吏的老杜,心理落差是巨大的;终生念念国事,但国运日益飘摇,其内心是苦痛的;壮志离家,却霜鬓潦倒、破船归乡,心情之复杂,一言难尽,就是借酒浇愁也难以做到。
深度解读文本,将其深层含义和隐含价值挖掘得更充分,是高中教学和初中教学的区分点之一。
7.P37
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指出:“茹志鹃、刘真等在'当代'对'革命历史'的讲述,是有所不同的方式。他们的带有抒情性的作品,传达了更多的个人经验,显现了某种'另类'的色彩。”由此可见,《百合花》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点在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正如歌德所说:“优秀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余党绪老师在《以三个转化推动整本书的思辨性阅读》一文提到,如何唤醒学生的思维并让思维处于持续的、有效的推进状态,关键是要找到真问题。有了真问题,思考就有了目标与源动力……说到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或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是将阅读转化为思维的关键。
8.P46
朗读是把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涵盖各种文体,不存在表演成分。而吟诵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的内容主要是诗词文赋;吟诵要遵循一些基本调,也可自成曲调;吟诵也是自娱,可摇头摆身,但要情通古人,能使人深刻体会到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9.P47
曹禺说:“雷雨就是他心目中的命运。”《雷雨》的出场任务一共八个,这八个任务自始至终都在试图摆脱困境,但每个人努力的结果无一例外地走向最初意愿的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雨》深刻地体现了古希腊悲剧“人与命运之抗争及其徒劳”的悲剧精神。
10.P63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沿袭了必修教材中一以贯之的任务导向,但更强调专题探究、联系实际、归纳整理、延伸拓展等特征,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
11.P64
统编版教材更重视写作过程,更注重教材的收集、运用,更注意写作情境的拓展、深入,更注重思维的丰富、思辨,对写作过程的指导更为详细、全面、丰富。应当说,新教材在写作素材、写作情境、写作思维、写作指导四个方面凸显了过程化的特点。
12.P68
以群文阅读促进写作教学
一、专题教学,用活教材
二、整合串联,引导思辨
教学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时,可以设计以阅读为基础指向写作的“手法借鉴式”群文阅读课型,通过《劝学》《拿来主义》联读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并进行读写训练。学生这样写道:
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人的心灵也要经常清理,才能保住生命之初的那份纯洁、明净,否则,就会让自私、贪婪等各种垃圾占据。
教师补充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而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并布置写作任务:在《劝学》《师说》联读后笔者安排学生选择《劝学》或《师说》中的某一句话作为观点,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100 字。有学生这样写道: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太大差别,不过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蒲公英,借助风传播种子;牵牛花,借助枯树与篱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是借助外物来展现自己,人类何尝不是如此。田径场上,运动员借力长竿一跃而起,在半空中尽力舒展,全力跃过心中的目标高度;诸葛亮巧借东风击退曹军……适当借力,助你登上更高的山峰,愿你我能成为善假于物的智者。
这位学生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使得论证语言鲜明、生动、形象。这种片段化、专题化的微写作目标清晰、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议论文的论证能力。
三、搭建支架,重视评价
(一)用好写作清单,搭建内容支架
在具体训练中教师也并非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而是适时对写作内容、表达方法、写作策略等知识和要求以清单的形式呈现,供学生在写作中自检或互评,规范写作。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对应的是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写作任务为“议论要有针对性”,史建筑老师设计了“学习之道”主题征文单元写作课。给学生提供了如下准备清单:
(1)我对“学习之道”所持的观点以及对于这个观点的理解认识。
(2)我初步确定这篇征文的基本结构(文字或图表都可以)。
(3)我可能会用到的几种论证方法(不只是方法名称,要有具体解释)。
(4)能够支持我的观点的事例、理论(简述即可)。
写作前教师需对立意进行适当点拨,学生只有先确立好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去写。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写作课上史建筑老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之道”:“道”,可以指一条具体的道路或者一种实际的方法,不过,从更深刻的角度来说,“道”是万事万物运行最根本的规律,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内涵。同样,这里所谈的“学习之道”更关乎学习的本质,其与学习主体的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究竟怎样,等等。
在学生已经自定观点的基础上,史老师又给出一些观点表达的提示:
(1)学习是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观点阐释:通过学习而来的思想理念等,人们会产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情与认识,并最终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与世界联系、互动。
(2)学习是依赖性的降低。观点阐释:有效、独立的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身、提升眼界,才能让人摆脱求助于人的习惯和亦步亦趋的栓梏。
有了以上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写前准备清单》,进行写作。
(二)重视评价与升格
作文升格,是反思作文过程、提升作文质量、改善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升格一般可分为两种:运用评价量规合作升格和运用自评表自主升格。小组研讨升格量表收集小组建议,在初稿上圈点批注修改后自我反思,自主升格,并形成终稿。如在进行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升格七问:
(1)我拟的标题还能更准确、新颖一些吗?
(2)我选取的是典型事例吗?(3)我选取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性格、精神相符合吗?
(4)我的细节描写还可以更鲜活、生动、传神吗?
(5)我的文章能更让读者感动吗?
(6)我文章的遣词造句能更规范、简明、连贯吗?
(7)我文章的标点、篇幅、书写符合要求吗?
作文升格是学生积累修改经验、推敲表达的重要实践,长期坚持,学生的写作质量、作文水平会有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