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理性面对流量刷屏(网文对比阅读)

作者:周华  日期: 2022-07-31  点击: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是衣戈猜想拍摄的视频,透过文学性的旁白与画面,记录下二舅的一生。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经历苦难却依然对生活饱含热爱的“二舅”,让很多网友感到既同情,又敬佩,既催泪,又治愈,很多人建议让二舅去各大短视频平台直播赚钱,改善生活。原作者@衣戈猜想发文回应称:“让二舅安安静静地陪姥姥生活在那个小山村吧,那就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

和很多网友一样,看这个视频,感觉像是在读一篇散文,轻松诙谐地讲述着一个老人的人生经历,他的优秀,他的跌落,他的消沉,他的重生,他的期盼,他的现实,他的抗争,他的自适……看完二舅如河流般跌宕又平静的故事,在压力与竞争中变得僵硬的我们,会感觉久违地放松,连呼吸都变得绵长而柔软,一呼一吸,时间放慢脚步,思想飞到林间。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的,治好了“精神内耗”吧。发现“跟自己较劲”的无谓,感知到“向命运埋怨”的徒劳,看到了“就这样活着”的重要。这并不是,看到有人过得更惨,从而偷取的安慰。真切地触碰到有血有肉的人性之力后,感觉血液流速开始加快,感觉眼前的景物更加鲜明,感觉真正在活着有多么好,这其实是,看到有人如此坚强而随性地活着,所以被鼓励了。(封面新闻726日报道内容)

然而,有人对这则如“心灵鸡汤”般的视频评价却很低,甚至界定它为“一碗灌向全民的麻醉汤”,当然,作为自媒体人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本无可非议,而且对于这个热点的话题,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挖掘它的社会价值,甚至文化内涵。

公众号“王犀知”在727日、28日、30日三天,接连发表了三篇关于“二舅”的文章。细细读来,很有味道,结合近12分钟完整的视频内容来比较,会发现有很多可以写作的素材。

附上这三篇文章,和另外一个公众号“七使2022”的一篇文章,及“红星新闻”的一则报道,以期读者有自行的评判。

二舅和他的村庄

红星新闻   2022-07-30

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爆火以后,舆论呈现出巨大的撕裂,一边是被“二舅”感动的赞美声,一边是对这个故事本身的质疑声,而在这场撕裂的漩涡里,“二舅”始终“失语”。

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二舅”居住的这座位于河北的小村庄,从他的妹妹、堂弟、邻居,以及曾参与过“二舅”十几岁时那场急救的医生口中,拼凑出这位老人的部分人生。

在他们的讲述中,二舅的一生充满苦难,却从未向苦难低头,他或许不如视频中描绘的那样“传奇”,但刨除那些难以验证的故事,“二舅”平凡又坚韧的生命本身,也足够动人。

1、没有“歪子”的小村

“二舅”居住的村子并不好找,从县城出发,经过近30公里的车程,其中大半是弯曲缠满的山路,才在矮山环绕间看见端倪。

外来者在这个村子里格外显眼,随着年轻人不断外流,村里如今只有一百多口人,几乎都是老人和留守的孩子。在村口服务中心值守的工作人员很快就猜出了来意,“你是来找二舅的吧?”

村里人把二舅叫作“歪子”。自从视频走红以后,这个从村头走到村尾不过十来分钟的小村庄,几乎人人都知道“歪子”成了“名人”,对于突然造访的陌生人,他们并不意外。从村口进去,途经视频里“刚刚”荡过的秋千,以及如今已空无一人的老校舍,沿着石块铺就的阶梯往上,身旁两侧,都是同样由石头垒起来的房子。

村子里很安静,除了鸟叫,几乎不闻人声,一直往村子深处走了几分钟,才看见几位老人的身影。一位曾在村里教书的老人,主动向记者介绍起“二舅”,也就是他们口中“歪子”的过往,这名老人称,自己在抖音上看到了“二舅”的视频,视频里讲述的故事,和他在生活里认识的“歪子”出入并不大,”基本上有八九成都是真的“。

据他说,在村子里大家有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找“歪子”帮忙,老人家的门锁就是对方帮他装的。帮村里人修东西,“歪子”从不收钱,有时候村里人想给他些蔬果、粮食也不要,“这就够意思”。

在老人指引下,记者沿着一条石板路一路往前,直到有棵花椒树的路口,终于找到“二舅”的家。这是一间同样由石块垒起的小院,四四方方,在院子的后墙下,几位老人正坐在阴凉处闲聊。

老人们都是附近几间屋子的邻居,和“歪子”年纪相仿,听到有人来探访“歪子”,老人们显得很热情。据他们说,“歪子”在的时候,家里的家具、水电出了什么小毛病,都会去找他,“谁的水泵坏了,就用那个表,上去一看就知道哪坏了,给你买个配件就换了”。至于他不在的时候,如果遇上有什么要修的,就得到村子前面去找别人帮忙。

这几位老人称,因为视频的原因,几天前“歪子”和老母亲就被女儿宁宁接到了县城里居住,至于什么时候回来,他们也不清楚。从几位老人乘凉的墙根旁,一条小路过去,就能看见视频里“二舅”的那辆红色三轮摩托,车头蒙着塑料布,走近了还有淡淡的汽油味。

在三轮摩托旁,老房子的大门紧闭着,门内安安静静。

2、高烧和残疾

“歪子”是不是天才他们不清楚,但在老人们的回忆里,“歪子”的命运转折点就是那场高烧。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歪子”刚开始的时候上学成绩确实好,虽然怎么个好法他们也说不上来。直到发了高烧,落下残疾以后,才没有继续学业。

记者按照老人们的指引,前往了距离两公里外的原“县卫生院”,如今的村级卫生室。在村卫生室中的一名工作人员称,据他所知为“歪子”治病的乡村医生“早死了”。原“县卫生院”的院长已经退休,仍居住在村内,在村民指引下,记者寻找到了这名老院长。老院长表示,他对“歪子”的病情还有印象,当时“歪子”发高烧的时候,乡村医生无法处理,曾经向老院长求助,“歪子”的第一针就是由他打的。

在老院长记忆里,发高烧前“歪子”的双腿并没有异常,当时他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为“歪子”注射过一针退烧药后,他向乡村医生交代了治疗意见,随后离开。在他回忆中,当时的情况是:“一开始是高烧,后面打完针后就出现这个情况,后来是麻痹”,“一开始打的不是这个屁股,后来到这屁股上了。”

至于乡村医生后续如何为“歪子”进行治疗,具体情况老院长并不知情,但在他看来,“歪子”当时的病情应该为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症,该病不仅会感染小儿,成年人亦会因感染发病而造成残疾。

老院长称,脊髓灰质炎已在该地区得到有效遏制,“发了糖丸(指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后就再也没有那个病了。”而当初为“歪子”诊疗的乡村医生,则于十几年前已经过世,过世原因为心肌梗塞。

这一说法得到了“二舅”妹妹的证实,据她说,这名医生十几年前已经去世,“家里也没有恨过他们,觉得是个意外,二哥自己也没表示过什么想法”。至于“二舅”是否因脊髓灰质炎致残,她表示并不清楚,只是村子里有人这么说。

“二舅”的妹妹称,当初“二舅”生病的时候,父亲找遍了附近镇子里的村医,但没有去什么大医院,实际上,这些年来他一直没去大医院看过,平常有什么不舒服,都是去小诊所里看病买药。

在视频中提及的那位在北京当兵的堂弟则告诉记者,“二舅”当初去北京,本来是想去大医院看病,但因为囊中羞涩,只在北京待了十几天就回了家,“他一听到没钱,也就是玩玩”。

“二舅”的堂弟说,看完那段视频以后,他的感受是“以前太落后了,你看有病治不了,只有顺其自然”。

3、“脑袋不聪明,这个家就撑不起来”

“二舅”的堂弟,童年时和“二舅”一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

如今“二舅”带着老母亲生活的老屋,在几十年前生活着三家人,每家四五个孩子,都打小一起长大,彼此关系十分密切。但自从高烧落下残疾以后,堂弟发现“二舅”变了,“坏了之后,多多少少这个性格稍微会孤僻一点,不愿意跟人打交道”。

后来堂弟参军入伍,和“二舅”的联系慢慢变少,兄弟之间也不再如少年时那般亲密,“二舅”去北京找他的那次,许多事情他已经记不住了,比如视频中那段“首长搓背”的趣闻,堂弟已经回忆不起当时的场景,只是模糊地说“可能是有这回事”。等到他复员,分配到县里工作的时候,“二舅”已经成了村里的木匠。

堂弟的邻居说,那些年“二舅”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村子里缺木匠,家家户户有活都会找他,“二舅”干活踏实,“有啥活干啥活”,学起东西来也很快,“脑袋不聪明,这个家就撑不起来”。

“二舅”学习木匠的过程,是一个人孤独而漫长的摸索,据他妹妹回忆,当初生病在家,“二舅”躺了一年,看见什么东西都自学,“他很聪明,学什么就会什么。当时二哥腿疼,就看医书,自己给自己针灸,自己给自己输液”。

后来病势稍好,“二舅”就开始自学木工,在家里从简单的锤子做起,没有拜过师傅,一点一点积累经验。那时家里的情况并不好,姊妹五人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挣口粮”,即使是生活在一起的妹妹,她也来不及关注“二舅”手艺不断精进的过程。

但她还记得,“二舅”为了学好木匠吃过的那些苦,“主要是苦在他只有一条腿(能用力),使不上力气,不方便。有时候木头很大,拿不动,他就往上扛,都是自己弄,没有别人帮忙”。

吃过的苦,变成了生活的甜。有了手艺,“二舅”不仅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事业,也开始为家里人创造更多幸福,他妹妹还记得,自己出嫁的时候“二舅”为她打造了一套最时兴的箱子,作为嫁妆带入婆家,时隔几十年,想起那时的场景,她的眼睛依然闪着骄傲的光。

干木匠,仅仅是“二舅”爱好中的一项,他拉过二胡,还喜欢画画,和木匠手艺一样,这些也都是靠自学。后来家里几个姊妹建新房,除了木家具、木门窗,就连房子里的建筑格局改造、走线,以及墙面上的装饰绘画,也都由他承包了。

五个姊妹中,有四个都住在相邻的村子里,平常家里电风扇、饮水机坏了,妹妹还是会习惯性向“二舅”求助,而“二舅”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她面前,“随叫随到,他从来不会让我难过”。

4、二舅很苦,但很开心

对于“二舅”的视频走红,妹妹说她很开心,“最好的二哥被更多的人看到了”,但再次看到这条视频的时候,她只看了两分钟不到,眼眶就已经泛红,再也没有办法继续看下去。

据“二舅”的妹妹回忆,这条视频的拍摄者唐浩,是五姊妹中小妹的女儿的女婿,前段时间他们小两口回来过一次,用两三天时间完成了拍摄,第一次看见这个视频的时候,她觉得很感动,“看哭了,我们姊妹几个看完后心里都很难受,很心疼二哥,二哥是真苦”。

可她从没听“二舅”说起过这种“苦”,在他们面前,“二舅”是个乐观的人,去年老母亲生病以后,他经常带着老母亲出去散步、爬山,看到老母亲不高兴,就会想着办法讲笑话哄她开心。

木匠活还很吃香的那些年,曾经有过不少人想给“二舅”说媒,都被他拒绝了,家里人也不敢劝他,“他毕竟腿不方便,自己都养活不了,也养活不了别人”。

后来突然有一天,“二舅”抱回一个刚出生的小女孩让妹妹帮忙照顾,“二哥在外面给人干木匠活,他一个人带不了孩子,也不会带”。那时,妹妹已经有了一对儿女,她没问小女孩从哪来的,只是答应了下来。

这个小女孩,就是“二舅”现在的女儿宁宁,小的时候,她会叫“二舅”的妹妹为“妈妈”,后来在大人的要求下,才改口称“姑姑”,“毕竟是我二哥要的孩子,不能喊‘妈妈’。后来等她懂事之后,我们就跟她说了她是被抱养,她说知道,表现得很平静”。

在姑姑家长大,到了嫁人的年纪,宁宁离开家进县城里生活,每次过上一两周回来,买东西都会买上双份,给姑姑一份,给爸爸一份。孩子们长大了,“二舅”和他的姊妹们也老了,木匠不再是吃香的行业,他很少再出去做活,只是村里到处走走,帮助邻里们排忧解难。

宁宁曾经想过把“二舅”接到城里去生活,但每次去不了几天,“二舅”又要跑回来,他妹妹说,这是因为“家里还有个老母亲”。虽然五姊妹也曾经每个月轮换着照顾母亲,但“二舅”陪伴母亲的时间是最多的,尤其母亲生病这一年多以来,几乎都是他在照料着。

可宁宁还是成功了,视频火了以后,“二舅”和老母亲不得不前往县城里生活。据“二舅”的堂弟说,这些天“二舅”拒绝了很多邀请,“采访太多了”。

伴随着巨大的流量,网上开始出现对“二舅”的质疑和揣测,对于这些声音,“二舅”的妹妹表现得毫不在意,“谁愿意说说去,谁愿意看就看”。而至于那些号召要向“二舅”和家人们捐款的声音,她则表示并不需要,“我们不要捐钱,现在的生活比起过去已经很好了”。

恕我直言,二舅是一碗灌向全民的麻醉汤

 王犀知   2022-07-27

二舅的视频都看了吧,不知道你的精神内耗,是否也被二舅治愈了?

反正我没有。

一点个人看法,和大家交流。

首先,我尊重且佩服二舅,不管何时,坚韧和自强都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若面临同样的逆境,我多半没有二舅那般顽强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放弃比坚持容易多了,好好活下去,本就是件很极其不易的事,所以我敬佩二舅。

二舅的故事打动我,但我二舅的视频并不能治愈我,甚至看了视频的我总觉得有股怪怪的味道溢出屏幕。

01

先说说二舅的故事。

二舅自小品学兼优,但因为一次医疗事故,落下终身腿疾,这改变了二舅的一生,从此或许大国少了个工匠。

但农村却多了个手艺精湛的木匠,二舅为人善良,育弃婴,养老母,帮邻里,甚至承包了全村留守老人大大小小的家电维修。

二舅这一生,艰难且努力,平凡却不凡,这是二舅故事的主线。

坦率的说,虽然二舅的视频有瑕疵,但二舅的故事,大体应该是真实的,类似二舅的这般人生,在农村并不少见。

有人说视频里刻意埋梗,娇柔编造,什么修老屋的时候还没美国,什么军区首长给二舅搓背之类的文案,可信度不高。

但这些即使真的是虚构,也都是末节,视频传播有它的规律和套路,创作者加点手艺进去并不算大问题。

重点是视频的传达的价值观念是怎样,这是主要的方面。

02

那么二舅的视频主要传达了什么价值观呢?

四个词总结:身残志坚、善良淳朴,乐观快乐、无怨无憾。有人说这很正能量啊。

可你细品,他表面说的是二舅人坚韧不屈,二舅善良淳朴,但实际上主要想说二舅乐观快乐,说二舅无怨无憾。

事实上整个视频的发力点也在后半段,比如这样的文案:

“有天在路上遇到了当年的那个医生,他跟二舅说,要是在今天,我早被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他一句,一瘸一拐地又给人干活去了。”

“我问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遗憾),他说从来没有。”

“我北漂九年,也曾有幸相识过几位人中龙风,反倒是从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

看见没,关键词还是说快乐,说美好,说二舅不从不抱怨。

别的不说,试问你若是二舅,多年后见到曾经致你残疾的医生,他还来撩拨你,你会一笑而过吗?你会毫无怨言吗?

至于镜头下的二舅,那就更快乐了,视频里有这样一幕,刚子和村里的一个小孩子在荡秋千,配的文案是:

这样的心态让二舅成为了村里第二快乐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镜头语言告诉我们,二舅像他们般很快乐,很满足,鸡汤味满满。

但真的是这样吗,二舅真的快乐吗?

03

不可误会,不是说二舅不能快乐,上有老下有小是不易,也是天伦。任何人都有权快乐,都有权表达快乐,首长可以,乞丐可以,二舅也可以。

但一切都有个前提,快乐是自愿的,是自发的。

换句话说,二舅可以快乐,但你不能替他说快乐,一切替代别人说快乐的表达都是耍流氓。

就说荡秋千这段,且不说这个镜头是不是摆拍的,就算二舅真的日常如孩子般单纯,但你不能拿个喇叭大喊:我二舅好有童真,好快乐哦。

这是耍流氓,你知道二舅看到秋千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什么?是等会吃啥?明天去哪干活?还是操心母亲早上怎么又咳嗽了?

视频里还说二舅六十六岁,每次出去做工要带着八十八岁的老母,二舅做木匠活,老母则在一旁呆呆的看着。

作者说这个6688组合好酷,惹的不少网友莞尔一笑,老人家好可爱,好快乐,这样的组合好酷。

可是,这个组合真的酷吗?

想想吧,一个老头,66了,还得外出务工,不辛酸吗?再想想吧,他还有个88岁的老母,无人照料。还觉得酷吗?

不禁想问一句,你若是二舅,你乐的起来吗?

当然二舅乐观,豁达,他是可以快乐的,但勿忘前提:快乐与否要让二舅自己说,而不是别人代替他说。

事实上整个视频里,听见二舅说过一句话吗?没有吧。

04

有人说这个视频就是二舅版《活着》。

的确,二舅和《活着》有相似的东西,他们都有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但本质却不同。

《活着》的本质是什么?是叙述苦难。

事实上看完《活着》的人都会有个强烈的感受,主人公富贵好惨,好不幸,面对时代和命运的倾轧,个体真的好无力。

再说直接点,看完《活着》,没人想去过那样的日子。

可二舅的视频,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在美化苦难。看完视频,甚至有种想去二舅村子体验一把的冲动。

听到二舅说:“北京人搓澡很好”,你是不是觉得首长居然能给农村娃搓背,好好玩,刺激,也好接地气?

看见二舅顺手的功夫给村里人修好插线板、燃气灶、床头灯、玩具车、洗衣机....你是不是感觉到这个山村的宁静扑面而来?

作者说:“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从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

再到结尾,口号式的喊出:“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

看吧,不管遭遇什么不幸、折磨、不公、无奈、辛酸,都会胜利的,那它们也就算不得什么苦难了,甚至给你的苦难加持了感动。

05

总之,视频在告诉人们,一个残疾老人掏空半辈子积蓄买一套房,这不是苦难,这是中国父母的伟大;

农村66岁老头供养88岁的老母,这也不是苦难,而是酷炫的6688组合;

整个山村交通不便,生活不便,靠着一个66岁的木匠修修补补,这也不是苦难,而是独属山村的安宁和浪漫;

二舅的一生没有说遗憾,也没有说怨悔,这也不是苦难,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平凡、美好和强悍。

意思有苦你就受着,有难你就挨着,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品质和强悍。

总之,不是残疾,不是苦难,而是美好,是强悍,是浪漫,这才是二舅的一生,才是那个宁静的山村,是正能量时代应有的写照。

二舅最后一个叫镜头,在山阶上回眸,面露慈祥,眼带笑意,仿佛在说:看我,学我,跟我来。

这才是《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的思想内核,它不是鸡汤,但又甚于鸡汤。

恕我直言,它就是一碗麻醉汤,剂量加倍的那种。

不信你看这几天下场的媒体大V,是不是都在鼓励大家学习二舅,以二舅为榜样?

这碗汤,谁干了?反正我随意。

“二舅”翻车了?从每个字都是真的,变成了疑窦重重

王犀知 2022-07-30

自从原作者把二舅和姥姥彻底转移走了之后,网络上争议声就四起,到底是保护还是心虚?而《红星新闻》的采访,基本证明了一件事:二舅的视频确实有虚假之处。对比视频作者唐浩视频里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说法,当地村干部则直接了当的说:视频与掌握的情况有出入。哪些地方有出入呢?6688组合是啥情况,二舅是否因庸医致残、残疾证到底办下来没、去北京又是怎么回事.....
01
首先有个不大不小的误解,看了视频,许多人以为二舅是作者,也就是旁白解说的亲二舅,实际上不是的,二舅是作者老婆的亲二舅,即作者是外甥女婿。当然,老婆的二舅也是二舅,但还是有区别的,是否自小亲历和接触二舅的生活,因此而导致的对二舅人生的认知是不同的。另一个也是不少人追问过的一个事:为什么66岁的残疾二舅还要独自照顾88岁的老母,甚至外出干活,也要把老母带上。就没别人能照料了吗?
显然,这个6688组合并不那么酷,所以网友就问了,作者的大姨呢,亲妈呢,难道就不照顾二舅?记者采访后得知,其实姥姥膝下共有五个子女,即二舅有五个姊妹,五个姊妹中有四个都生活在邻近的村子。二舅的小妹受访时告诉记者:五个姊妹也曾每个月轮换着照顾母亲,但二舅是照顾最多的。她们也有赡养。
02
二舅的残疾到底是谁导致的?
作者视频里的说法是:有一天二舅发高烧,隔壁村的医生一天在他屁股上打了4针,二舅就成了残疾。意思很明白,庸医误诊,这是医疗事故。但幸而二舅豁达乐观,即使多年后重逢当年的医生,即使医生还开玩笑放在今天,我早被告倒了的话撩拨二舅时,他依然一笑而过。但记者采访到一个当年给二舅看过病的原卫生院院长。图片
院长说他对歪子的病情还有印象,当时歪子发高烧的时候,乡村医生无法处理,曾经向老院长求助,歪子的第一针就是由他打的。老院长回忆,歪子当时的病情应该为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就是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症,会导致瘫痪。按照最开始接诊老院长的说法,二舅的腿疾是自身小儿麻痹病症导致的。那个年代,医学水平比不了今天,那村医肯定不是主要责任了。
03
残疾证咋回事?
视频里说,改革开放后,二舅因为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所以去了趟北京,这就有了看和部队首长给二舅搓背的故事。不少人看到这里时愤慨,凭什么不给二舅办残疾证。但《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二舅当地镇干部受访时,镇干部说:视频跟我们掌握的情况不太一样。
具体怎么不一样呢?镇干部说残疾证当年就办下来了,系统显示90年就已经有证了。并且对二舅的残疾人帮扶补贴政策也是有的。此外,关于二舅去北京的目的,也跟视频里讲的不太一样。视频里说,二舅去北京是因为没办下残疾证,所以失望,所以想去天安门看看,因为公平。但二舅的堂弟,也就是视频里当兵的堂弟则告诉记者:二舅去北京,其实是为了去大医院看病,但因为囊中羞涩,最终病也没看成,在北京玩了玩也就回家了。当记者问堂弟二舅是否住进部队,是否给士兵做桌子凳子,是否首长给二舅搓过背这些问题时,堂弟说回忆不清了,只是模糊地说可能有吧。关于这一点,持怀疑的态度的网友不少:且不说首长搓背这段了,部队的东西物料,都有特定的采购和制作渠道,私人木匠给制作的可能性不太大。
04
综上,二舅故事中作者未提及、存疑、乃至虚构的故事其实还是有不少的。
比如二舅的小妹说:““二舅学习木匠的过程,是一个人孤独而漫长的摸索。显然,二舅即使再天才,也不可能三天就学会木匠活。但这些模糊和不实之处其实给我们展现了更为完整的一个二舅。比如他为什么不找医生闹事?因为他的腿疾的主责其实是自身的疾病,而非庸医误诊。二舅也并非一直靠自己独自赡养老母,他也是有姊妹帮扶的,也是有政策补贴扶持的等等。当然,有了这些就不是说二舅不苦了,事实上即使有这些情况,二舅依然很艰难且努力的活着,这也是最打动我们的地方。其实我也明白,作者所构造出的二舅被庸医误诊,没有残疾证,6688组合,首长为其搓背等标签,目的是为了给二舅的故事增添戏剧性和夸张传奇性。这有利于受众的感染,视频的传播,毕竟英雄不遂其志,才凭空加持了感动,人的泪腺就是这么容易被操控。视频爆火后,原作者以不想被打扰,不想接受馈赠等原因把二舅接走了,同时他说:不想有人去签约二舅,因为二舅硬了一辈子,不想在临了时软了下来。作者的站位很高,但其实许多人还是想听二舅自己来拒绝,哪怕一个短视频,一句话呢。快乐与否、意愿如何,是否想就此改变生活的质量和轨迹,让二舅自己表达下,而非一个别人口中的素材。二舅的小妹在受访中说:二舅的视频走红,她很开心,最好的二哥被更多的人看到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所有喜欢二舅的,关心二舅的,都得感谢原作者,不管如何,他让大家知道了有这么好的一个二舅存在。但二舅小妹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感慨,她说:看到视频心里很难受,这些年心疼二哥,二哥是真的苦。如果有可能,希望二舅不要再那么苦了,他和姥姥,保重身体。

《二舅》视频里,恐怕没几句真话

七使2022       2022-07-28

这几天朋友圈被二舅视频和无数相关文章刷屏,文章的态度大体呈两极化,挺之者曰真实正能量,倒之者曰鸡汤刻意摆拍曲意逢迎”……看得我不胜其烦,于是决定去b站亲自看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以下简称《二舅》)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不是摆不摆拍的问题,而是真不真实的问题。视频的拍摄者兼up衣戈猜想对四川官媒红星新闻说,视频中所描述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但据我看来,视频中拍摄者旁白每一个字的真实性都值得质疑,也必须质疑。

下面列出《二舅》视频里画面展现内容与旁白严重不符之处。

第一个,是房子的问题。

拍摄者衣戈猜想在视频开头第五句话就说:他们在这个老屋生活,建它的时候,还没美国。

图片

美国是1776年建立的,距今246年。比美国老,那房子的寿命至少得超过246年了。

随着旁白响起,占据镜头主要部分的是一幢相当残旧的两层房屋,远远看着确实有点像是两百多年的老房子。

图片

但是当镜头拉近后,我们能看到这个房子墙根砌的石头棱角锋利,完全不像是历经至少两百五十年风雨磨砺的样子。

视线往上一些,看看二舅脑后的那些砖头的制作工艺和颜色,很明显是现代红砖,而不是青砖。现代红砖是1860年代才从欧洲流入上海的,十九世纪末才开始规模化应用的。刚开始因为红砖造价较贵,所以不少建筑外墙都会采用红砖青砖混砌的方式,后来才慢慢改为全红砖。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红砖才在中国全面取青砖而代之,直到九十年代红砖被明令废止。

所以,如果二舅的老房子是青红砖混砌的,最多不过一百五十年历史。如果是纯红砖砌建的,那顶多也就一百年左右的样子。与美国建国的246年,相距甚远。

如果红砖的证据还嫌不够,那在视频的538秒到540秒有个镜头,显示老房子某扇门的门匾上写了四个大字:耕读传家

图片

 

我们把四字放大看一下,即可发现这四字里有一个半字是简体字。

图片看清楚了没:读字里的贝是简体写法,传字整个就是简体字。按繁体字,这几个字应该写成这样:耕讀傳家

常识告诉我们,别说1776年的满清乾隆时代不写简体字,连解放前乡下老宅的门匾上也不会写简体字。

其次,且不管这老屋有多少年历史,二舅根本不住在那里。因为整个视频看下来,二舅姥姥只在这老屋门口转悠,从来没镜头显示他们在里面生活过。反而有多处镜头表现,二舅姥姥住在老房子前面、镜头左侧的红砖平房里。这红砖平房是明显的建国后风格,看外墙新旧程度,其存在不超过四十年。

图片

快到结尾处,镜头显示二舅掀开门帘进入的是这间红砖平房。

图片

视频里也多处表现了二舅姥姥生活在采光良好的平房里,而不是在阴森的老屋里。注意看,此处姥姥面向的是一扇方形的窗户。而视频里只有红砖平房才有方形窗户,那幢所谓老屋的窗户是拱形的。

归纳一下:1、那幢红砖老房子根本不可能有246年以上的历史,最多只存在了70年;2二舅姥姥不在那幢70年前建的老屋里生活,而是在建成至今不到40年的红砖平房里生活。

因此,拍摄者衣戈猜想的这句旁白他们在这个老屋生活,建它的时候,还没美国,显然没有一个字是真实的。

第二个,是残疾证的问题。

视频旁白明确说,二舅是在念中学时被邻村医生连打四针致左腿残废的。文革时代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所谓五四学制。二舅今年66岁,出生于1956年。六岁读书,在五四学制下最多只念九年,十五岁就毕业。但视频说他在中学毕业前就残疾了,所以他当时最多十四或十五岁,也就是1971年左右。视频说,他因为申请不了残疾证,所以拄着拐杖去北京,回来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妹妹才出嫁,妹妹出嫁时是八十年代。所以,二舅申请残疾证的时间是在他开始残疾的1971年到八十年代这段时间。

但是大哥,第一代残疾证明明是1995年才由残联制发的,你在七八十年代到哪儿去申请残疾证呢?能申请下来才见鬼了。

图片

 

因此,拍摄者所说二舅申请不了残疾证拄着拐去北京的经历,明显不是真话。
拍摄者衣戈猜想自称今年30岁,也就是1992年出生,不了解几乎与其同龄的残疾证情有可原,但连百度都不查一下就瞎编故事,这就是明目张胆的骗流量行为了。
第三个,是二舅腿的问题。
我们从视频中多处看到,
二舅那条残废的腿处于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

图片

在视频开头,二舅拄着拐杖右腿单腿站立,左腿悬空翘着,左脚不能立地。

图片

旁白讲到二舅刚开始残疾时,镜头是与熟人在路上相遇,他也是左手拄拐,左脚不能站立。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此前后,有多个镜头表现二舅独自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左脚都不能着地,全是拄着拐杖用右脚单脚行走。

图片

但是镜头一转,在841秒时,二舅忽然左脚也能站到地上了。

图片

到了1048秒时,二舅虽然仍拄着拐杖,但左脚可以落地,左右脚交替走上山坡上的石阶。

既然二舅您老人家左脚完全可以着地走路,为什么在前面的视频里却要故意把左脚曲起来,只用右脚一蹦一跳走路呢?

图片

在这个镜头里,二舅甚至用左脚爬起了铁梯。虽然看着还是有些不方便,但显然他的左腿完全足以支撑其身体的重量。

图片

快到视频结尾时,二舅甚至丢弃了拐杖,在湿漉漉的石板地面上直接走起路来。

图片

我算了一下,六七米的路,他花了四五秒,走了五步就到了。

这速度虽然稍逊于正常人,但也足以证明二舅的左脚是能走路的。

既然如此,他老人家平时拄拐杖曲起左脚,只用右脚一蹦一跳走路是为什么呢?

难道他老人家的脚时好时坏、时能走时不能走,属于薛定谔的测不准之脚?作为他的外甥,衣戈猜想先生难道不该交代清楚是什么针药能把自家舅舅的脚打成如此神奇的测不准状态吗?

图片

视频还有二舅搀扶姥姥上车的镜头,

图片

二舅做木工活的镜头。原来他的左脚不但可以着地,还可以用力踩踏物件的情形。

图片

视频里还有二舅开车接送姥姥的镜头。

图片

 

图片

 

图片

各位看官请注意,这辆车是江苏金捷出品的三轮摩托车,型号是xxZH

网上可以检索到金捷三轮摩托车的JD150ZH-C型号,虽然图不是很清晰,但仍然可以看到其左脚位置是有变档杆的。

图片

啥意思呢?就是说,驾驶这车需要左脚踩变档杆+左手捏离合器手把+右手拧油门手把才能发动,中途变档也需要左脚踩杆。

如果像视频开始表现的那样,二舅只能用右脚走路,左脚不能沾地,那根本是驾驶不了这辆金捷xxZH三轮摩托车的,遑论开着车接送姥姥了。

为求稳妥,不错怪好编剧衣戈老师和好演员二舅老师,我特意登陆了江苏金捷的网站,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加了他们的业务人员,确认了他们所有三轮摩托车都是左脚踩变档杆的。同时也确认了视频里那辆车是他们的老款车。

图片

图片

事已至此,我们终于可以确认:二舅的薛定谔残疾左脚是完全可以落地,甚至可以灵巧地操纵变档器。拄拐单腿一蹦一跳走路,那是逗我们玩呢。。

我们也可以确认,《二舅》视频的拍摄者、剪辑者、剧本作者兼旁白者衣戈猜想·唐浩先生,在老屋子的年份、残疾证、二舅的残疾左腿三个问题上没说真话。这离他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的信誓旦旦,恐怕有点远吧。

《二舅》视频的核心信息就是二舅的左腿从小残疾,不能走路不能着地。如果连这个核心信息都是假的,至少是不尽不实的,那就不免令人怀疑,整个视频里还剩下几句真话呢?

我们村的二舅是个哑巴,后来他被埋了

 王犀知    2022-07-28

有人晒二舅,我们村其实也有个“二舅”。

小时候老家村子里有个四十多岁的哑巴,什么时候哑的,因何哑的我们统统不知道。

哑巴没什么手艺,但他有个副业——出租碟片。

那个年代流行看VCD碟片,哑巴就去镇子上贩新碟片回来在村里出租,印象里好像一张碟片每天是5毛的出租费,这生意在农村里很常见。

但哑巴会来事,他经常偷摸的不知道从哪搞回来一些带颜色的碟片,在村里涨价出租,搞的数里外的村子都有人来找他租碟。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哑巴出租颜色碟片不分人,换句话说,大人来他给租,小孩来他也给租.....哪怕是同村甚至邻居家的小孩,他也照租不误。

可以说村里青春期的小男孩基本都走进过哑巴的屋子,没错,也包括我。只是大家不约而同的瞒着家长而已。

但有一年,一个小孩东窗事发,被老爹找到了藏在家中的颜色碟片,场面很尴尬,也很暴力。

家长气冲冲的去找哑巴理论,各种不要脸、害娃娃、脏字骂了个遍,哑巴听不见,但也看明白发生了什么,可他脸都不红,还一顿给家长比划手势——出租一周,共10元。

家长哭笑不得,干了这伤天害理的事还有脸收钱?但哑巴不依不饶,租碟付钱,天经地义,快拿钱。

哑巴还是出了名的斤斤计较,爱占便宜。有一年我家养的几只鸭子把哑巴种在河边的粮食吃了一点,哑巴二话不说把鸭子全部赶回了他家,理由是赔他粮食。

其实他也就是损失了几根水稻苗而已,但每逢这种争端,村里没人是他的对手,他咿咿呀呀一顿嚷嚷,甚至抄家伙,大家说不清,也不敢跟他争。

所以哑巴就很不招人待见,很不好打交道吗?

不,其实哑巴在村里人缘不错,别看他讲不了话,可他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热情,见到每一个邻居都会比着手势打招呼问吃了没。

周围谁家办红白喜事、缺工少人时,他也总乐呵呵的去帮忙。

小孩子不懂事,碰到哑巴时,一个劲的朝他喊喊“哑巴哑巴,又聋又瞎”,他知道是在嘴他,但也不生气,还笑着咿呀咿呀的学,腔调格外有趣,孩子喊的更欢了。

所以哑巴人不错啊,怎么会干出给小孩子出租黄碟这种事,怎么还那么斤斤计较爱占便宜?

只能说一切的答案大概都来源真实的生活,柴米油盐最有解释权。

似乎所有的不幸都有着雷同的剧本,哑巴也很穷,也有个年迈的老母,娘俩住的还是黄泥巴砌成的土墙屋,农村里都叫它糊基墙,哑巴家是村上最后的糊基屋。

那个年代的福利保障比不了今天,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残疾证,只听大人说每逢年节,如果村里发慰问品,哑巴都是多吃多占的那个。

哑巴靠种粮为生,几乎没有别的收入,更攒不下钱,买不起县城的房。除了聋哑之外,他还一身其他的并发症,长年吃药,当然,还有老母要供养。

所以但凡跟钱有关的地方,他就变得很难打交道,一分一毫势必斤斤计较,他厚着脸皮顶着邻居的辱骂也要搞黄碟出租的原因也只有一个,能挣钱就行,他要吃药,要赡养老母。

其实哑巴就是我们村另一版本的二舅。他跟二舅一样淳朴、热情、乐于助人,他也乐观,也坚强,面对残疾、病痛,他也奋力的在活下去。

可他比起二舅的品质,那就有天壤之别了,哑巴不仅不像二舅那么完美,他还狡猾、计较、甚至猥琐。

哑巴是不是村里第二快乐的人我不知道,但一定是村里最爱抱怨,老提要求的那个人。

每逢有上级干部检查的时候,哑巴总让村干部很头疼,因为他总是控制不住的要冲出来跟领导反映问题,边咿呀,边比划,声音和动静都贼大。

当然,如果村干部提前许诺给他什么好处,他一秒钟就能恢复聋哑,仿佛一切都是美好快乐的样子。

哑巴同样用人力三轮车载过老母亲外出,但跟二舅不同的是,他是把老母亲背到镇政府门口要补贴,这事当年一度传为佳话,后来还有人效仿。

总之,哑巴就这么平凡且枯燥的活着,生活快进一万倍后,有一年我大学暑假回家,得知哑巴死了,死于一场夜里的暴雨。

那晚雨太大,哑巴的黄泥墙塌了,大雨滂沱的夜里,没人听见墙塌,更没人听见哑巴的咿呀。

后来是村里安排人把他埋了。

哑巴的故事在村里结束了,他残病了一生,也坚强了一生,他热情了一生,也计较了一生,他乐观了一生,也抱怨了一生。

我无法定义哑巴是否快乐,更无法定义他是否最终通向了人生的胜利。

只是我在想被倾塌在黄泥墙下的那个雨夜时,如果哑巴会说话,大概也会喊一声:好疼,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