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通过2024年高考作文题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考点

作者:蒋旻  日期: 2025-03-10  点击:

通过2024年高考作文题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考点

走进高考作文题

——2024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

“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24年六道高考作文题(全国三套、地方三套)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固化试题形式”的要求,坚持了“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三套全国试卷使用不同形式的试题,考查了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引导中学写作教学,并充分考虑学生作答感受,把握试题难度,确保考试平稳。三套(北京、上海、天津)地方卷沿袭以往的作文模式,在思辨性考察方面做了很好推进,命题形式紧扣当前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思维品质。

1.观点思辨作文【新课标I卷——适用地区: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安徽、江西】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这道作文题观点思辨,简洁明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许知识性的、浅层次的知识问题可能在人工智能面前迎刃而解,越来越少;但深层次、情境性的伦理问题也许越来越多。问题的“多与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生们需要回应时代问题和困惑。题目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但未给出明确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开放性的试题往往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这一点尤为重要。

2.读写结合作文【新课标II卷:海南、辽宁、重庆、黑龙江、吉林、甘肃、贵州、广西、山西、云南】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这是一道读写结合作文题,优点是可以完全避免素材撞车,学生不用再花费多余时间读材料,写作情境真实,写作要求具体,能够有效防止套作。因此,命题在控制试题难度和考虑学生作答体验上下了功夫。一是选择通俗易懂的材料进行关联。统筹考虑了阅读材料和作文,确保与作文关联的材料主题是学生熟悉的,语言较为平实,材料处理时没有设置阅读障碍,避免了因阅读而影响作文的发挥。二是写作要求清晰明确。避免了学生在审题立意上耽搁时间,避免了学生抄袭材料。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其中关键短语“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境不谋而合。

北京卷2015年曾经使用过读写结合的试题,当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散文《说起梅花》,作文材料与之相关联,要求学生写作。具体如下:

27.作文(50分)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与北京卷2015年作文的抒情倾向相比,全国卷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理性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3.常规材料作文【全国甲卷】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这是一道常规材料作文题,在材料避免与模拟题撞车上下了功夫。挖掘已有定论的素材,将之加工成了作文材料。同时,从主题、语言和写作角度三方面着力避免生僻,确保了学生熟悉主题,文字简明流畅,写作角度多样。材料首句预设了一个前提: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现实中人们相处得怎样呢?如材料所说:“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这种逃避的做法不仅不能化解冲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反而会随着内心的不平衡,进而恶化本来的关系。其实有冲突就要想办法解决才是相处之道。材料的主体句明确指出: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由此可见,坦诚交流是真正的相处之道。故为一元作文。坦诚交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交流”,指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包含意识的、物质的;修饰语“坦诚”中坦是平而直,诚是真诚和真实,合起来则指不隐瞒、不修饰本相与人、与己、与天地相见。这种相处之道既可以化解具体冲突,维持内在平衡,还可以真正迎来人们在心灵上的相知、精神上相遇。

4.三套地方卷【北京、天津、上海】

【试题呈现】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上海卷

写作 70分)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探寻写作考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考点

高考作文命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在主题设计上较多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生活,综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1.考:高考试题与人文主题

任务一 作文试题关联教材探寻

1 历年高考写作命题的立意指向分析

年份

考卷

立意指向

与教材关联的人文主题

 

2024

新高考Ⅰ卷

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探索与创新:必修下(第三单元)

 

新高考Ⅱ卷

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自然科学:选择并必修下(第四单元)

 

全国甲卷

与他人相处

观察与批判:必修下(第六单元)

 

北京卷

“历久弥新”“打开”

学习之道:必修上(第六单元)

 

天津卷

被定义与自定义

时代镜像: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

 

上海卷

认可度

伟大的复兴: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

 

2023

新高考Ⅰ卷

故事的力量

多样的文化: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

 

新高考Ⅱ卷

青少年个人空间

青春激扬:必修上(第一单元)

 

全国甲卷

技术发展对个人时间的影响

探索与创新:必修下(第三单元)

 

全国乙卷

合作共赢,尊重他人

伟大的复兴: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

 

北京卷

续航/亮相

青春激扬:必修上(第一单元)

 

天津卷

使命与挑战,责任与担当

抱负与使命:必修下(第五单元)/责任与担当:必修下(第八单元)

 

上海卷

探索世界是否因为好奇心

探索与创新:必修下(第三单元)

 

2022

新高考Ⅰ卷

守正而后创新

学习之道:必修上(第六单元)

 

新高考Ⅱ卷

肩负国家荣誉,开创美丽青春

青春激扬:必修上(第一单元)

 

全国甲卷

既要追求创新,又要注重社会情境

探索与创新:必修下(第三单元)

 

全国乙卷

青年学生要投身于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中

伟大的复兴: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

 

北京卷

学习今说/“在线”

学习之道:必修上(第六单元) 

 

天津卷

寻常“烟火气”之于国家、民族、个人的价值

时代镜像: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

 

浙江卷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青春激扬:必修上(第一单元) 

 

2021

新高考Ⅰ卷

体育之效

青春激扬:必修上(第一单元)

 

新高考Ⅱ卷

“学写字”喻“学做人”

学习之道:必修上(第六单元)

 

全国甲卷

可为与有为

责任与担当:必修下(第八单元)

 

全国乙卷

对追求理想与自身发展的思考

抱负与使命:必修下(第五单元)

 

北京卷

论生逢其时/成熟的模样

苦难与新生: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 

 

天津卷

纪念日

苦难与新生: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

 

上海卷

“事物的价值”与“时间的沉淀”的关系

历史的现场: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 

 

浙江卷

得与失

探索与创新:必修下(第三单元)

 

 

 

2.教:关注情境与写作亮点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变化来看,题型改革明显把情境化设计作为考查语文知识、能力,反映学生素养,体现真情实感和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作文的题型变化也从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的自发呈现,逐渐提升为理念遵循和自觉实践,如2021年全国Ⅱ卷作文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提供了五个特定写作情境,要求结合特定历史背景,以特定身份、特定文体完成写作任务。丰富的情境设计目的在于为考生提供较多的写作视角和选择可能,方便考生自由发挥所长,写出具有独立思考与个性特征的文章。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为过去,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素养导向的新高考卷注重采用源于社会、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要求考生努力融入社会,对近一年尤其是近半年的时事热点有所了解和思考。

任务:探索情境材料命制的特征

2 2024年高考写作命题分析

年份及卷别

命题情境

考查特点及关联教材

2024年新高考Ⅰ卷

材料命题

联系现实问题,人工智能与科技的发展,引导考生思考“媒介素养”下的生活困境,关联选择性必修中“单元学习任务”

2024年新高考Ⅱ卷

材料命题

关注社会生活,探索与发现,关联选择性必修下第四单元《宇宙的边疆》

2024年全国甲卷

材料命题

引导考生探究参与社会,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关联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思辨的表达与交流”

2024年北京卷

材料命题

引领考生关注时代、融入生活,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和个性体验。

2024年天津卷

材料命题

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024年上海卷

材料命题

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内在的其他品格,由小我延伸到社会层面,探究人类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品格和能力。

高考试题在能力考查方面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在素养导向方面,试题助力其他学科,精心选取素材,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因此要突出写作应用功能,彰显语文学科的实践属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的实践性,应具有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双重属性。

2021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1年全国Ⅱ卷作文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等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讲稿、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的需求。

3.学:回归教材与训练序列

 

统编教材写作序列一览表

 

 表新教材的人文主题规划及读写能力的关联

教材体系

人文主题

关键能力目标

必修上

青春激扬:关注国家命运前途,激发青春热情,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现力。

劳动光荣:无私奉献,勇于创造,倡导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

生命的诗意: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学写文学短评:增强审美能力。

必修上

我们的家园:深刻认识家乡的文化,辩证地思考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参与当代文化。

/

乡土的中国:拓展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三观”。

/

学习之道: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读书和学习,养成理性思维,认清事物本质,学会辨别是非、美丑。

议论要有针对性: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自然情怀:珍爱自然,热爱生活,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梳理合理的自然观。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捕捉创作灵感,学会运用艺术手法,提升文辞之美。

语言家园:热爱祖国的文字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必修下

中华文明之光: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领略传统智慧,培养理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理性地表达。

良知与悲悯: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社会人生,激发良知和悲悯的情怀。

/

探索与创新:认识人类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意义,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的价值,激发探索意识、创作激情和理性精神。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运用知识,探究事理。

媒介素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辨别真实与虚假,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

/

必修下

抱负与使命:关注现实,观察社会生活,具备襟怀与抱负,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写演讲稿:准确、充分地发表见解,阐发主张,表达立场,抒发情感。

观察与批判: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批判性地看待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

叙事要引人入胜:从生活中取材,学写复杂的记叙文。

不朽的红楼:养成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与经典对话,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

责任与担当:培养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恪守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论证:学会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运用批判性思维论证自己的观点。

选择性

必修上

伟大的复兴: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恰当地组织、加工积累的材料,用擅长的文体样式写作。

百家争鸣: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审题与立意:学会准确审题,发散思考,提炼观点,明确立意。

多样的文化:感受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风貌,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

学写小小说:收集生活素材,创意写作。

逻辑的力量:培养理性思维,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学写驳论文:能够有效运用论证,表达观点。

选择性

必修中

理论的价值: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理性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深化理性地思考:体会思辨类文本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在选材和用材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苦难与新生:思考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

历史的现场:应具备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认同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学写申论:针对具体问题阐发观点,提出解决办法。

丰富的心灵:感受世界文化风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

选择性

必修下

诗意的探寻:体察古人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古诗词之美,提升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

时代镜像:关注现当代文化现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个性发展,拓展人生视野。

语言的锤炼:养成推敲词句的习惯,讲究表达技巧,提升写作素养。

至情至性:体察古人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古代散文之美,提升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说真话,抒真情:学会真诚、负责任地表达,抒发真情实感。

求真求实: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理性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文章修改:学会从全局到局部审视、提升自己的表达。

通过将高考命题与教材的人文主题的学习目标比对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写作的命题并非无迹可寻。从高度来说,考查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是否完成;从宽度来说,考查的是社会生活当中许多真实的问题;从深度来说,则要求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包括道德情操在内的个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