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创新作业设计
——饮食文化浅探
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周 华
饮食既是一种生物性行为,又是一种文化表达行为。每种饮食风俗或饮料食物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设计意图】:
1.透过“饮食文化”,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反思和认同,同时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语文能力。
2.中国饮食文化范围广泛,要求学生就饮食内容、烹调方法、饮食器具等方面,各取一、二作为探讨起点,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二.【预期目标】:
1.认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2.理解.分析中国饮食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
3.从不同的角度反思中国的饮食文化。
4.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5.提高沟通、合作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三.【预期成果】:
1.能认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2.能理解、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现象,并有个人的见解。
3.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思中国的饮食文化。
4.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反思,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
5.能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资料,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6.能自主探究、与人合作,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四.【资源支持】
(1)文学作品学习资料:
1.夏丏尊《谈吃》
2.林语堂《中国人的饮食》
3.《论语•乡党》
4.梁实秋《圆桌与筷子》
5.刘 云《箸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
(2)建议配合阅读的书籍:
1.王明德、王子辉《中国古代饮食》
2.王学泰《中国人的饮食世界》
3.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
4.陈 诏《食的情趣》
5.刘 云《中国箸文化大观》
6.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民以食为天》
(3)“饮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
1.梁 昭 《中国饮食:多元文化的表征》
2.聂凤乔 《论中国烹饪的烹调法》
3.王赛时 《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4.李亚东、徐广平 《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5.孙金荣 《中国饮食的主要文化特征》
6.熊 兴 《孔子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7.刘桂秋 《筷箸文化小史》
(4)影视资源(美食文化纪录片)
1.《风味人间》第一季 第3集 《滚滚红尘》
2.《风味人间》第一季 第7集 《万家灯火》
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第4集《时间的味道》
4.《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第5集《厨房的秘密》
5.《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第6集《五味的调和》
6.《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3集 《时节》
7.《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5集 《相逢》
8.《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1—8集
9.《中国美食探秘》1—8集
【活动流程】:
【任务一】“民以食为天”
1.浏览网页,查找“中国食文化与八大菜系”相关内容,以对中国饮食传统文化有粗略的了解。
2. 读夏丏尊《谈吃》,思考是否同意作者之说:
“中国人是世界上善吃的民族。”
“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甚至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天地也要吃……”
3. 观看提供的相关纪录片谈谈你认为的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形成文字结论。
4. 列举中国传统饮食的一些特点,尝试探讨背后的文化意义。
饮食特点 |
文化意义 |
什么都吃 |
贫穷/兼容并包?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贫穷/配合地域? |
不时不食 |
配合时节/重视调和? |
饮食禁忌 |
宗教/趋吉避凶/迷信? |
多菜少肉 |
农业社会/贫穷/养生? |
讲究身份、地位 |
尊卑有序/阶级分明? |
讲究菜肴命名 |
趋吉心理/艺术性? |
…… |
…… |
5.阅读林语堂《中国人的饮食》,认识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摘录要点,返校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任务二】烹出“和味”来
1.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6集《五味的调和》,从烹饪法、调味法等方面,分析中国烹调的特点。
2.搜寻各种烹调法,明确其特点和运用的方式。
3.搜寻“清蒸”这种烹调方法的数据,并形成文字在课堂上向同学介绍它的烹特点,并思考这种烹调方法能否表现中国文化中“尚协和”的精神?
4.在除夕日,自己动手做一道菜,利用搜寻到的烹调方法进行尝试,并为这道菜取一个喜庆的名字,邀请父母对菜品进行评价。
5.(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阅读陈诏的《饮食与养生》一文,并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中国食疗”“医食同源”的资料,并结合日常生活习惯和体验,进一步探讨中国人“重视调和”的文化特色。
【任务三】起筷下箸忙
1.到图书馆或在网上搜寻关于“筷子”的数据,如:名字的由来、不同的别称(如箸、筯、筴、梜)、起源、形态和用法等,整理文字,开学后在课堂上交流。
2.拿筷子夹一些珠状的东西(如弹珠、豆类等),判断一下自己拿筷子的姿势是否正确。
3.读梁实秋《圆桌与筷子》,思考他的观点——“筷子是我们的一大发明”,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4.阅读刘云的专著《箸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探讨筷子(箸)文化的社会功能。
拟探讨的角度:
①筷子与传统烹调有何关系?
②筷子能否表现传统饮食的审美观?
③筷子能否表现中国文化中“尚协和”的精神?
5.搜寻关于使用筷子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