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的启示

作者:周莉莉  日期: 2025-02-23  点击:

    近年来,高考命题突出价值导向和育人功效。研究2024年高考典型试题,对当下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而言,其亮点之一在于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如第9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具有主观性和探究性。考生既可以围绕做到了来回答,也可以围绕没有做到作答。无论怎样回答,都要从文中找依据,做到有理有据。这个题目涉及对考生思辨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考查。

  如第14题: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出自材料二,是王夫之的看法,而题目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概括事实作答。命题的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对人物进行多元评判,以此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灵活性思维。

  再如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考生不仅要对阅读材料以及题干进行分析比较,还要运用逻辑知识。考生如果觉得可以使用,就主要围绕材料分析恢复疲劳的语境义;考生如果觉得不合逻辑,就主要围绕疲劳的本义、恢复疲劳搭配的错误来分析。这个题目既考查了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又考查了逻辑思维等思维类型。

  作文题目的材料简洁,但意蕴丰富。严格来说,材料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讲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让问题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顺势提出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在审题立意时,如果考生只是针对是否作出逻辑判断,立意未免有点肤浅,因为在提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拓展思维,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辩证思考,这样立意才能高远,才能找到最佳立意角度。由此可见,作文题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既有对考生分析、联想等思维方法的考查,又有对考生思考的深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考查。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既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又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重视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不仅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更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学生既要泛读,又要精读;既要阅读单篇文章,又要阅读整本书,还可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还可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这些文本时,学生要大胆质疑,多元解读,这样不仅能培养思维能力,还能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

  阅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互相促进。大量阅读可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发展。反过来,思维发展了,又能提高阅读的效果。

  【重视讨论】

  首先,多开展课堂讨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讨论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途径,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观点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这样就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这样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品质就会得到提升。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也可以是全班讨论、学生自愿发言。课堂讨论要做到常态化。

  其次,适当开展辩论活动。围绕日常学习生活或当今社会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辩论,学生既要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学会反驳,批驳对方的错误之处。有时平等商讨,有针对性地进行辩驳;有时唇枪舌剑,激烈争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重视引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重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反馈,增强思维能力。在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时,教师要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语言探寻作者的思维轨迹,在寻找思维轨迹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春江花月夜》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一次公开课,在赏析这首诗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最喜欢《春江花月夜》中的哪一句?一个学生马上回答:海上明月共潮生。教师紧接着问:为什么喜欢?这个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竖起了大拇指,然后问:“‘活泼的生命热情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不上来,答案可能是从教辅资料上看到的。这时,教师叫这个学生坐下,然后引导全班学生思考: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字可否换成字?学生经过对比赏析、共同讨论后,自然理解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潮水和月亮的活泼,而字没有动态的妙处。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更深入地引导:在其他的诗词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用字来表现活泼的生命热情的?这样的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围绕高考指挥棒,做好教考衔接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作者:郑红华 系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