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邵然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邵然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贺聪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静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旻

    徐舍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宝荣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骆红娟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玉琴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翠云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逸雯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璐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妍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赵瑜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莉莉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奕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小说专题教学设计中的线索提炼与任务层次

作者:周莉莉  日期: 2023-03-22  点击:

专题学习线索的提炼

在以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需强调“学习的线索”,不仅表现为表面上尊重新教材的课文组元,更表现为对单元学习的内容重构提出了要求,这实际上是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效地融合学科认知、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情境,走出文本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素养为纲,以语文读写实践为主线来展开教学。

在这样的视域中,唐文秀老师的《关注叙述视角,深化小说教学》实现了两个转变:

一是从着眼单篇解析到着眼专题研读。

过去的语文教学在老师们的潜意识中就是“教课文”,一篇一篇地“啃”掉,至于“啃”什么是由此单篇课文的内容物(字词句、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决定的,即它有什么,我们“啃”什么,是为文本中心,而单元整体教学显然不是文本信息的杂烩与拼盘,学生需要什么、需要养成什么才是出发点,是为素养中心。

于是专题意识应得到强化,并以此形成学习线索。作为高一的专题学习,要求还不高,基于文本研读而展开,但专题如何提炼,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必修两册中唯一的一个小说单元,也是整个高中学段中第一次以“小说阅读”的名义构成学习单元。依据大单元教学的价值追求,“小说文本”的内容物即文本中蕴含的信息本身肯定是研读资源,但不一定是学习重点,有关“小说阅读”的素养才是学习重点。唐老师显然具备了这个理念前提,他不是平面地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本信息的面面俱到的挖掘与铺陈与告诉,而是以“叙事视角”这个小专题重新结构了学习的线索。在教学实施中,不仅两文作为一个整体,还凭专题的优势自然地把《红楼梦》《孔乙己》等经典篇目进行了串联,如此,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面对个个独立的的单篇,而是一线加一串,就阅读的素养形成效果来说,主题串联式研读显然要大于孤立的单篇解读。

二是对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窠臼有所突破。

语文教学除了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更需要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过去一直强调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此三要素属于小说文本分析的抓手,自有其合理性,但它是不是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呢,要打一问号。从学生阅读结果来看,理解与掌握三要素固然是必需,但从如何把握三要素来看,就有个策略问题。唐老师的教学设计显然并没有忽略对人物、情节的理解,但他将“叙事视角”的探究作为达成此目标的策略或路径,即通过“叙事视角”的研讨把人物、情节的理解、把握捏成了一个整体。

此学习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在当下的小说艺术探究话语场中,评论家们形成一个共识——“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叙事视角”正是探究小说艺术的一个极重要的切入点,它更显示小说的个性和区别性特征,因为仅仅从通俗的三要素这些共性元素介入,往往不能突显具体文本和具体作者的独特艺术属性。如此,就学生的小说阅读而言,关注与探究小说的叙事视角,则成为基本功和必修课。何况,正如唐老师指出的,现在高考试卷中对小说阅读素养的考查经常着眼于叙事视角。这些都体现了唐老师对小说解读和小说教学的正解。

学习任务设计的层次性

语文教学从文本中心走向素养中心,即是要我们明白,教师的职责不是告诉学生文本里有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做事”——教学不是告诉,而是让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去实践——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在唐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他不是分析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经历,去体验,去建构知识的形成,而后再进行比较与评价实践,学习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课堂引入”着眼于感知叙事视角的重要性,任务一“初识叙事视角”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架,任务二“叙述转换与组合”是基于具体文本的发现和理解,也是对“叙事视角”知识的印证,或反过来说是用叙事视角知识对具体对象进行分析,印证或分析的双向阐释正好构成了基本的文学鉴赏素养(高考中的文学阅读考查也正是瞄准了这个基本功)。任务三“视角变化比读”是个很经济的设计,“比较”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此时学生的学习已经从理解走到了实践层面。任务四“运用视角,重读经典“有两大意义:对于学习”叙事视角”来说,是进一步的理解与实践;对于经典来说,无疑是一次更深入的学习。更可贵的设计在于,唐老师让学生聚焦叙事视角写具体作品的文学短评,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老师对学生的小说阅读素养的预期——从发现到理解,从知识建构到具体分析,从会读到会评价,学习任务的层次性和素养的螺旋上升性很清楚。

如果非要给唐老师提供一点再提升的建议的话,那就是在第三个任务“视角变化比读”的基础上,在第四个任务“运用视角,重读经典”中加入一个学生的写作实践——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个任务群的表达是“文学阅读与写作”,高中生了,会读是一个层面,会写,会创作(当然,可以以改写、仿写、续写为主要形式)又是一个层面——如果唐老师的学生借着重读经典的机会,在理解领会那些经典由“谁来讲故事”的基础上,改变叙事视角去 “试着讲故事”,把“讲出来的故事”再次与原著比较,就不仅为更深入的走进经典提供了策略和路径,还锻炼了文学的写作,再辅以比较后的反思和文学短评的写作,对学生而言,可能会获得更丰富的学习样态和素养集成。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陈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