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近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快速推进,“2017 年版课标”落地实施,统编版教材在全国使用,高考改革也及时跟进。特别是文学阅读版块,梳理 2022 年新高考Ⅱ卷、新高考I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四套试卷的文学阅读,我们发现选文和命题都有了新视角。
一、文本:聚焦革命传统作品
2022 年高考四套全国卷文学阅读的主文本选用的都是革命传统作品。
冯至的历史小说《江上》以伍子胥流亡的“故事新编”影射抗战背景下的民族救亡;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歌颂抗战时期的普通劳动者;王愿坚的《支队政委》以革命人物的强大意志力,突出了长征时期革命战上坚强的革命意志,表现了革命信念的巨大力量;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在对爱国背年进行价值引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
时间再向前推,还有 2021年新高考]卷下之琳的《石门阵》,2019 年全国1卷鲁迅的《理水》,2018 年全国1卷阿城的《赵一曼女士》,都是同类作品。
分析其选文理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革命传统作品为主线突出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教育
这条主线很清晰。这类革命传统作品,有其明显的类性:作品核心是革命品质、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作品要义是立德树人涵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这类作品是统编版教材重点布局的学习任务群。布局目的如学习任务群 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学习要求: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2.以“多样态”为趋向,突出多元化阅读
新高考文学选文的样态十分丰富,有遍地开花之势:
文本类型多样。有小说、散文、书信、纪实作品(访谈);有单文型,有群文型;有虚构文本也有非虚构文本。
组合形式多样。有文学文本与评论文本组合,有虚构文本非虚构文本组合。
阅读群类多样。有文学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阅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阅读和外国作品阅读。
多样态文本,扩大了选择边界,丰富了作品文类,不仅使文学阅读更加多元化,也拓展了阅读的考查空间。这与统编版教材多类型、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课程的方向一致。
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非虚构性文本。2022年新高考文学阅读文本突破了小说和散文的固定选文,首次出现了书信、历史访谈。非虚构性文本在高考中出现还是首次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不仅体量很大而且类型极为丰富-不仅有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生平事迹的虚构性文学作品,还有关于革命传统人物、事件的家书、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等非虚构文本。
二是双文本。2021 年八省模考卷,文学阅读以金克木的《国文教员》和《“化尘残影”自评》节选开先河;2021 年新高考2卷紧随其后,组合的是废名的《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2022 年全国甲卷再创新,组合了王愿坚的《支队政委》和哈里森的历史访谈《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多文本,届于群文阅读。目前的高考,信息阅读和实用阅读早已是非连续性的多文本,而文学阅读也开始用多文本,这种群文结构形式说明一个事实一样文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阅读常态,群文阅读考查已是非常普遍的阅读考查方式。
其实,文学的群文阅读匹配有两个方向:一是匹配新教材多篇一课”的单位组构方式;二是匹配“2017年版课标”中相关学业质量水平4-3的要求,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3.以群众为主,突出普通人的历史作用
革命传统作品主体人物一般为三类:一是革命家,如《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中的陈毅;二是革命志士,如《支队政委》中的老胡和《赵一曼女士》中的赵一曼;三是广大人民群众。从近年来新高考文学作品选文看,这类作品的主个八物大多都是普通人,如《江上》的渔夫、《石门阵》的王木匠、萧红《“九一八”致弟弟#》的弟弟、到橘子林去》的两个赶车人、《理水》的一群养汉。
如《江上》的渔夫,作者刻意转变了原历史小说《伍子胥》中“渔夫”这一人物的身份,将其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把战国时期的复仇故事与现代革命民族仇恨有机链接,形成共鸣,在中国抗战的至暗时刻一-1942年冬到 1943 年春,能更大地激发普通人的抗战情绪。这类作品凸显了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历史作用,也在表达“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这一历史主题,这也是命题人近年来相对稳定的审美思路。
4.以“艺术性”为主,突出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
革命传统作品在统编版教材中并不鲜见。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孙型的《荷花淀》、王5ES革命传统作品的美学样态,说明了一个事实:革命文学作品不是面孔一致的机械文学和政治文学,而是有着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极具审美性的文学样态。
鲁迅的《理水》以新编故事这一表现形式叙述。阿成在《赵一曼女士》中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下之琳《石门阵》的整体叙事如两寸象牙,以小见大,没有对战争进行直接叙述和评价,也没有英雄主义的高歌,甚至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难性,而是以故事讲述和现实情境双层时空叙事,以小人物的心理愿望和口语化表述,表达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江上》的艺术性更强虽是故事新编,但打破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注重故事情节的典型特征,整篇表现了伍子胥的心象世界,以流动视角,实行“三体交融”。同时,调动舒缓的叙事节奏、内心独白联想及古典诗歌,进行诗化叙述
革命年代缔造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精神谱系,锻造出反映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的革命文化。这是激励青年有理想有信念、能担当敢作为的最好教材,也必然是高考文学阅读选文的主要方向。
二、命题:突出“高级解读
比较新高考与老高考试题可以看到这样的命题趋向:
1.由“类性考查”到“篇性考查”
以前高考的文学作品命题多是依考点设题,不论内容如何,设题角度相对固定:人物形象,思想情感。考点和题型相对类化和固化,后来逐渐变成了僵化。
近年来的新高考卷是随文设题。反复讲述手法、情节与人物身份改写的文学效果、冰山创作理论的文本理解时空两线行文、故事新编、历史与现实交织等,不再是套路化命题,不设固定角度,而是题随文走。这是基于考生个体阅读文本的特殊化命题和个性化命题,这是一种篇性考查,而非类性考查。
篇性考查,指向的是随文设题,其命题的技术性与逻辑是由碎片化静态知识转向素养能力测试。这种考查,一是减少类性,强化篇性;减少套路化备考避免机械刷题。二是既能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本体性知识,也能考查其文本细读和文本深读能力。
2.由“内容释义”到“艺术解码"
文学阅读的关键在于文本解读。从语篇学视角来看,文本解读有三个层级: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释义,就是解释文本的意思,包括内容、主题、思想、情感等。简单地说,就是要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这是初级解读。解码,就是解开隐含在文章作品中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它包括: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表现手法,言语智慧等。简单地说,就是能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专业解读、高级解读。评鉴,就是对业和借鉴。评,要求深度阅读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监,是与相关文本比较,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实现能力迁移。这是高级阅读。
对试题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
过去命题偏重对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等释义层面的考查,关注的焦点是“故事讲了什么”。
新高考命题,在观照释义层面考查的同时,更加重视解码层的考查,命题关注的焦点更趋向于“怎么讲故事”。如人物身份改写的文学效果、对比的艺术效果、反复讲述的效果、故事新编的文本特征、双线行文的叙述好处等。
2022 年新高考I卷第9题,谈谈人物身份改写的文学效果。文学效果实际就是艺术效果,就是通过某些工具或者于段技巧,使文章可以更好地表现或者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冯至在小说中对渔夫形象进行了二次解构与重塑,故意加大了本文与原文渔夫身份的差异。这样处理,因为有了身份差异,更能突出心理,更能激发情绪和力量,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表现平凡人的伟大和普通人的历史价值。有了这些多重艺术效果,小说也就更具有阅读性。
文学阅读为何更重视“解码层”的考查?
小说,就是要以更好的叙述方式讲好故事。对小说而言,只谈内容是不够的,那仅仅是在谈社会经验,只有把形式搞清楚,小不年能允4现。现1UBS叙事学理论也强调研究叙述者叙述视角、叙事时间等,这些对了解作者的叙事意图大有益处。
统编版教材很多文本的叙事艺术极具特色一《祝福》中的复调叙述(多视角叙述)、复叙事和延宕叙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横断面叙述,《百合花》中的女性叙述视角,等等
3.由“作者立场”到“读者立场
从接受学理论来看,作者立意和读者立意不对等是完全合理的,也是无法消除的,甚至是必然的。所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允许以读者立场对作者立场进行补充和丰富。
过去,几乎所有试题的设计都是基于“作者说了什么”,而近年来新高考卷有些题的设题落脚点则是基于“读者”(答题者)的立场。
如上述新高考试题题干的要求中,开始多次出现“谈谈供的理解”“你如何理解”“说说份的理由”这些设题要求,其实负是一种情境化,试题具有一定度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更强邀读者与文本的真实对话与深人交流,而且这些试题的答案也正在不断扩展其原有的边界。这说明,虽然文学阅读命题更多的还是基于文本鉴赏活动,指向文学本体性知识,但创新试题情境、基于读者立场的思维活性和答案活性已经到来
这种考查角度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考查要求,可与“2017年版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5-3”相对接: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考生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
4.由“单文设题”到“多文设题”
近年来的新高考和大型模考,文学阅读多文综合设题有这样几道:
2022 年全国甲卷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德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2021 年八省市模考卷第9题: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多文设题是一种比较阅读和审辨阅读,是以某种问题情境要求对多文的趋同性或差异性进行鉴赏和实践。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比较鉴赏型,基于本体性知识,对两文的艺术表现进行差异性鉴赏,考查的是文学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评论;二是实践应用型,基于社会生活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将解题所需信息有机融入试题情境中,设计与之匹配的真实任务,要求考生运用文本信息和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解决具体问题。后一类试题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鼓励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这种考查向度与“2017年版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4-3”互相匹配。
不仅如此,近年来新高考部分试题已经不再止步于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学业质量水平4-3”,如2022年新高考I卷“将渔夫改写为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已经指向“学业质量水平5-3”:“能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及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这说明,新高考命题中的文学阅读已经从初级阅读走向高级阅读。
(作者: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孟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