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以一带多”合作互动探究式唐诗宋词教学
——《杜甫“草堂诗作”里的喜与忧》教学案例
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赵瑜
摘要:打破传统诗歌单篇教学的模式,以一诗带动多诗,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合作探究模式凸显学生在课堂里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唐诗教学 以一带多 情境设置 合作探究
苏教版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一直让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大呼无从下手,有部分老师对这本教材里的诗词按其原定专题逐篇逐句教学,既让自己教得焦头烂额,也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古诗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此如何改变这种师生见了古诗文就头大的教学现状,激发起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论题。
对此,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实践“群文阅读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所谓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少则三四篇,多则甚至七八篇),而后师生围绕同一论题进行阅读和集体探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我们并不能否认过去一直延用的以单篇阅读为基础的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的价值,但我们也无法忽视这种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弊端。以唐诗宋词教学为例,不少老师已经习惯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采取以教材上的现成单元为单位,再以单首诗词为单位解读诗歌。在考试成绩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的解读内容常常以诗词作者介绍、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诗词翻译、文言语法知识介绍、词句情感分析等内容为主,而课堂上诗词解读过程又常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进行,课后再佐以习题训练与讲评。这样一种方式本质上只是语文知识的逐“点”解析,语文技能的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长此以往,如此这般的古诗文教学课堂只会让学生越发觉着古诗词枯燥难懂,与时代脱节,在此种不良氛围中的古诗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但若整合教材内容,打通教材里的诗词专题,巧妙地选取有趣的论题作为教学目的,以一诗(词)带动多诗(词),甚至结合目标所需,适当补充课外诗词,引导学生合作研读探究多首诗作,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定然会有一种新气象。
以下是本人对唐诗宋词“一诗(词)带多诗(词)”教学的一些课堂实践:
《唐诗宋词选读》的第四个专题是“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了激发学生对诗圣杜甫的兴趣,本人选取了其中两首诗《客至》和《宾至》,并补充《堂成》、《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歌,以“感受杜甫在‘草堂诗作’里的喜与忧”为议题,进而探究诗人隐藏在诗歌喜悦背后的孤独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为此本节课设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赏析相关词句,比较《客至》《宾至》两首诗歌在情感与用语上的差异。
2、在比较赏读与延伸阅读中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补充诗歌深入探究诗人隐藏在喜悦背后的孤独与忧国情怀。
其中目标1设立为教学重点,目标2和目标3则是整个教学的难点,教师适当做引导,以学生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讨论研读感知。
课堂导入部分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本人以微博上一位有才的网友将杜甫一生所到之处以手机定位呈现出来的图片作为导入,然后锁定地图上成都一处红点,带着学生跨入成都杜甫草堂的残旧门扉,走进杜甫在此处创作的无数“草堂诗作”。这一类情境导入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由学生的身份向远道而至的访客的身份过渡,进而设身处地感知《客至》《宾至》两首诗歌中杜甫的情感差异。
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则是从大处着眼,围绕论题设计主干问题,顺带可适当岔开枝干问题,抽丝剥茧,逐层深入。例如:
问题1:古人往往是“情动而辞发”,比较杜甫待客待宾情感上的差异。
明确:《客至》:喜 (喜崔明府相过)【作者自注】
《宾至》:客套而甚至表现出语气傲岸和甚至带有嘲讽。
这一问题本人设置课堂情境教学活动——角色扮演,同桌之间通过宾客与杜甫的角色扮演,则能更好地感知态度差异,在这样的互动类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自会比满堂灌式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
问题2:思考杜甫在两首诗歌是如何分别体现欣喜与冷冰冰这两种不同的情感的?
答案示例:“花径不曾缘客扫”
明确:“不曾”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不仅可说客不常来,也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而崔明府的到来却让杜甫感到欢欣无比。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重读诗歌,抓住诗歌里的字词句来进一步感知如何通过不同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来传递自己的内心情感态度。这一问题的解决本人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自由选择两首诗歌中的词句围绕提问作出自己的解读。小组合作探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作全班交流,学生能感知大部分词句里杜甫的情感表露,而本人在学生交流基础上再作补充引导,弥补他们思考中的缺漏之处。
例如:“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学生合作探究基本能理解杜甫在这一句里所蕴含的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本人再作补充引导,与《客至》一诗里“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一句作比较阅读。此处杜甫只以“粗粝”相待,而不以美酒相待,想来不是无酒,而是来客并非知己而不想与之同饮酒。杜甫与李白引为知交,愿与李白谈论诗文,寻访友人,痛饮千杯醉后同被酣眠,面对与自己不喜不敬之人之人则连陈酒也不想与之喝一滴,由此可推论在杜甫看来客是相知之客,宾是贵介之宾,而非是诗人的文章知己,才来拜访,所以杜甫接待他们时一个是出于真心真意,一个是碍于礼节,并非真意。杜甫通过不一样的遣词造句,传递不一样的情感。
问题3、结合杜甫的待客待宾不同的情绪,试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
明确:待知己真情真意,待权贵不卑不亢,绝不谄媚,不趋炎附势。
余陛云有云:“合《客至》《宾至》两诗观之,少陵交友,于无谄无骄之义,两得之矣。”杜甫处江湖之远,却依然保有士大夫应有的气节。
这一问题的设置旨在要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总结所得,为深入探究杜甫的人格魅力作引子。
问题4、再读《客至》,客来之前,客走之后,杜甫又有何情绪?结合补充诗歌,探究这种情绪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但见群鸥日日来”的“但”:孤独,自我伤感,无人陪赏美景。
“杜甫忧思情绪源头”师生合作探究成果:
据杜甫在《堂成》、《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诗中对草堂周围景致的刻画可见:草堂环境清静优美,是个隐居的好去处,可诗人杜甫却不是一个决心归隐的逸士,而是一位曾经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忧国忧民之士,所以再美好的景致也已然不能让诗人感到喜悦而只是徒增寂寞之感。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云:“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杜甫因家贫而无力待客而自我感伤。杜甫为何会如此家贫?结合杜甫生平背景:当时的唐朝正经历安史之乱,杜甫避至蜀地,也不过是蜀地一客,客居异乡的孤独感可想而知。而国之不定,哪来小家的安定富足呢?
身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会在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天下寒士忧心;即使远在蜀地,而军国大事依旧让他时时在念,忧心忧思,所以才会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候“喜欲狂”,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盛赞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由此推论最能引起杜甫心里喜悦的狂澜的还是国家大事,杜甫是一位真正做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诗人。
《康震评说诗圣杜甫》说:“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杜甫,就是因为他在关注个人家庭生活的时候,还能始终关注国计民生。凡是伟大的诗人,其根本的特点就是由小家而想大家,由大家而想家国,由家国而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累,这个问题始终会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边,并且通过他们的诗歌表现出来。”
最后这一问题是整节课堂最大的难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本人引导学生在多首诗歌中寻找细枝末节的依据,整合学生已学已了解的有关杜甫信息来探究出杜甫隐藏在喜悦背后的忧国忧民情怀,从而更生动形象的把握杜甫“诗圣”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整节课打破传统诗歌单篇教学的模式,以一诗带动多诗,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合作探究模式凸显学生在课堂里的主体地位。课堂实践后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突出,可作唐诗宋词教学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