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张海强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张海强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梦婷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蓉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云明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从建华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郭骏聪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一洲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孟盛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欧贺宏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曦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霞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豪峰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姗珊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晶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震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韦君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慧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姗姗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珍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军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数形结合

作者:史豪峰  日期: 2023-04-23  点击:

课题:图象直观 解题之帆

                  —— 以形助数  以数论形

 

授课教师:江苏省宜兴中学   史豪峰

1.教学目标:

1)理解数形结合的本质,了解数形结合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化抽象为直观,化直观为精确,从而使问题得到简捷解决.

3)学会以数解形、以形助数、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技巧.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渗透理论联系实际、从特殊到一般、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数解形、以形助数、数形结合。

难点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点上去找出解题思路:如何以数思形、以形思数,从而达到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启发与讲授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将几块直角板按照如图规律,拼成什么图形,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学会形中觅数,善于观察图形,找出图形中蕴含的代数关系。
 

 

 

问题2:已知,夹角为,则的最小值为______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以形助数。善于以数思形,正确构造图形,通过几何模型反映相应代数信息,一般来说,代数问题不依赖于几何都是可以解决的,然而由于代数关系比较抽象, 因此, 若能结合问题中代数关系赋予几何意义,那么往往就能借助直观形象对问题做出透彻分析,从而探求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掌握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以数思形、以形思数。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对象。将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双向联系与沟通,可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入新课,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建立知识联系、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作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问题后给出课题更显得贴切、自然。

 

 

 

 

 

2. 求函数的值域

设计意图:感受以数思形,通过几何模型反映相应代数信息。结合问题中代数关系赋予的几何意义,借助直观形象对问题做出透彻分析,从而探求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设计意图:从特殊出发,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对图形的认识、数形转化,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直观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5.小结归纳

1)本节课强化了哪一种数学思想?它包含几个方面?

2数形结合思想具有怎样的优越性?

3)在以后的学习中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有疑”,有疑就对知识有“学而不厌”的追求。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课堂的核心内容设计总结问题串,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识、自我归纳和反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