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6.2.1 排列数
二、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1.排列数的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
2.排列数公式:=n(n-1)(n-2)…(n-m+1)=
,这里m,n∈N*,并且m≤n.
3.全排列和阶乘:n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叫做n个元素的一个全排列.这时,排列数公式中m=n,即有=n(n-1)(n-2)×…×3×2×1.也就是说,将n个不同的元素全部取出的排列数,等于正整数1到n的连乘积.正整数1到n的连乘积,叫做n的阶乘,用n!表示.于是,n个元素的全排列数公式可以写成
=n!.另外,我们规定,0!=1.
问题3. 你认为“排列”和“排列数”是同一个概念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
课本例3. 计算:(1)
解:根据排列
(1)
(2)
(3)
(4)
由例3可以
即
类型1 排列数公式及其应用
(课本第19页例3补充)(1) 计算:9;
(2) 解方程3Ax=2Ax+1+6Ax;
(3) 解不等式A8<6A8.
【解答】 (1) 9
=8×7×6×5×4×3×2×1-9×8×7×6×5
=8×7×6×5×(24-9)=1.
(2) 由3Ax=2Ax+1+6Ax,
得3x(x-1)(x-2)=2(x+1)x+6x(x-1).
因为x≥3,且x∈N*,
所以3(x-1)(x-2)=2(x+1)+6(x-1),
即3x2-17x+10=0,
解得x=5或x=3(舍去),所以x=5.
(3) 原不等式可化为(8-x-2)!<6×(8-x)!,即x2-15x+50<0,
即(x-5)(x-10)<0,
得5<x<10.又x≤8,
所以5<x≤6,x∈N*,所以x=6.
【规律总结】 (1) 排列数的第一个公式An=n(n-1)·…·(n-m+1)适用于具体计算以及解当m较小时的含有排列数的方程和不等式;在运用该公式时要注意它的特点.
(2) 排列数的第二个公式An=(n-m)!适用于与排列数有关的证明、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先提取公因式,再计算,同时还要注意隐含条件“m≤n且n∈N*,m∈N”的运用.
课本例4.用0~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分析:在0~9这10个数字中,因为0不能在百位上,而其他9个数字可以在任意数位上,因此0是一个特殊的元素。一般地,我们可以从特殊元素的位置入手来考虑问题。
解法1:由于三位数的百位上的数字不能是0,所以可以分两步完成:
第1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可以从1~9这9个数字中取出1个,有种取法;第2步,确定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可以从剩下的9个数中取2个, 有
种取法; 如图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所求的三位数的个数为
9×9×8
648.
解法2:如图,符合条件的三位数可以分成三类:第1类,每一位数字都不是0的三位数,可以从1~9这9个数字中取出3个,有种取法;第2类,个位上的数字是0的三位数,可以从剩下的9个数中取出2个放在百位和十位,有
种取法;第3类,十位上的数字是0的三位数,可以从剩下的9个数字中取出2个放在百位和个位,有
种取法.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所求三位数的个数为
=9×8×7+9×8+9×8=648.
解法3:从0~9这10个数字中选取3个的排列数为,其中0在百位上的排列数为
,它们的差就是用这10个数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
即所求三位数的个数为10×9×8
9×8
648.
1.此类题目从不同的视角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我们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本题的感悟,能掌握更多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2.元素分析法最基本,位置分析法对重要元素区别对待,间接法对对立面比较容易求解的题目特别实用.
类型2 特殊元素、特殊位置问题
(课本第19页例4补充)用数字0,1,2,3,4,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
(1) 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2) 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四位偶数?
【解答】 (1) 根据题意分步完成任务:
第一步:排千位数字,从1,2,3,4,5这5个数字中选1个来排,有A5=5种不同排法;
第二步:排百位、十位、个位数字,从排了千位数字后剩下的5个数字中选3个来排列,有A5=5×4×3=60种不同排法,所以组成不同的四位数有5×60=300种.
(2) 根据题意分类完成任务:
第一类:个位数字为0,则从1,2,3,4,5这5个数字中选3个来排在千位、百位、十位,有A5=5×4×3=60种不同排法;
第二类:个位数字为2或4,则0不能排在千位,有A2A4A4=2×4×4×3=96种不同排法.
所以组成的不同四位偶数有60+96=156种.
【规律总结】 对于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先考虑安排好特殊元素(或位置),再安排一般的元素(或位置),即先特殊后一般,此方法是直接分步法;或按特殊元素当选情况(或特殊位置放哪个元素)分类,再安排一般的元素(或位置),即先分类后分步,此方法是直接分类法;也可以先不考虑特殊元素(或位置),而列出所有元素的全排列数,再从中减去不满足特殊元素(或位置)要求的排列数,即先全体后排除,此方法是间接法(排除法).
类型3 “相邻”与“不相邻”问题
3名男生、4名女生按照不同的要求排队,求不同的排队方法的种数.
(1) 全体站成一排,男、女各站在一起;
(2) 全体站成一排,男生必须站在一起;
(3) 全体站成一排,男生不能站在一起;
(4) 全体站成一排,男、女各不相邻.
【解答】 (1) 男生必须站在一起是男生的全排列,有A3种排法;女生必须站在一起是女生的全排列,有A4种排法;全体男生、女生各视为一个元素,有A2种排法.由分步计数原理知,共有A3·A4·A2=288种排队方法.
(2) 三个男生全排列有A3种排法,把所有男生视为一个元素,与4名女生组成5个元素全排列,有A5种排法.故有A3·A5=720种排队方法.
(3) 先安排女生,共有A4种排法;男生在4个女生隔成的五个空中安排,共有A5种排法,故共有A4·A5=1 440种排法.
(4) 排好男生后让女生插空,共有A3·A4=144种排法.
某节目组决定把《将进酒》《山居秋暝》《望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另外确定的两首诗词排在后六场做节目开场诗词,并要求《将进酒》与《望岳》相邻,且《将进酒》排在《望岳》的前面,《山居秋暝》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相邻,且均不排在最后,则后六场开场诗词的排法有( C )
A. 72种 B. 48种
C. 36种 D. 24种
【解析】 首先可将《将进酒》与《望岳》捆绑在一起和另外确定的两首诗词进行全排列,共有A3=6种排法,再将《山居秋暝》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排在3个空里(最后一个空不排),共有A3=6种排法,则后六场开场诗词的排法有6×6=36种.
【规律总结】 元素相邻问题,一般用“捆绑法”,先把相邻的若干个元素“捆绑”为一个大元素与其余元素全排列,然后再松绑,将这若干个元素内部全排列.元素不相邻问题,一般用“插空法”,先将不相邻元素以外的“普通”元素全排列,然后在普通元素之间及两端插入不相邻元素.
课堂评价及时反馈
1. 89×90×91×…×100可表示为( C )
A. A100 B. A100
C. A100 D. A100
【解析】 A100=100×99×…×(100-12+1)=100×99×…×89.
2. 已知An+1-An=10,则n的值为( B )
A. 4 B. 5
C. 6 D. 7
【解析】 由An+1-An=n(n+1)-n(n-1)=10,得2n=10,所以n=5.
3. 甲、乙、丙、丁四人站成一列,要求甲站在最前面,则不同的排法有( B )
A. 24种 B. 6种
C. 4种 D. 12种
【解析】 甲、乙、丙、丁四人站成一列,要求甲站在最前面,则只需对剩下3人全排列即可,则不同的排法有A3=3×2×1=6(种).
4. (多选)满足不等式n>12的n的值可能为( ABC )
A. 12 B. 11
C. 10 D. 8
【解析】 由排列数公式得(n-7)!·n!>12,则(n-5)·(n-6)>12,解得n>9或n<2(舍去).因为n∈N*,所以n可以取10,11,12.
5. 春节文艺汇演中需要将A,B,C,D,E,F六个节目进行排序,若A,B两个节目必须相邻,且都不能排在3号位置,则不同的排序方式有__144__种.
【解析】 将A,B捆绑,先确定A,B的位置,有3A2种方式,再将剩余节目排序,有A4种方式,所以不同的排序方式有3A2A4=144(种).
四、小结
五、课时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综合应用两个计数原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不能根据问题的特征选择对应的原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要通过典型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经过概括得出两个计数原理,然后从单一到综合的方式,安排例题,其中关键是从单一到综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计数原理的基本思想。